中新社北京12月6日電 (記者 應妮)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基于中國傳統歷法,確定正月初一是春節,千百年沉淀下來的各種飲食文化、表演藝術、祭祀禮儀、民風民俗等,已隨著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深入中國人的血脈,代代相傳。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更多的中國色彩,讓全球共享春節文化,美美與共。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蕭放認為,春節在自然倫理、家庭倫理、社會倫理、歷史倫理四個維度都具有獨特價值。“在中國社會,以時間更新意識為動力、以家國情懷為基礎,人們把人文關懷與生命意識融進辭別舊年、團年守歲和拜年迎春的禮俗中,將自然與社會、家與國在年節禮俗互動中相互關聯,渾然一體,體現了高度的中國智慧。”
“可以說,春節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聚合,這一點從每年億萬人流動的‘春運’中就可見一斑。春節既是闔家團圓的時刻,又是辭舊迎新的節點,既促進了中國人的家庭價值觀,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人們通過春節民俗活動與迎春儀式激發生命的活力。”蕭放指出,春節正在成為世界性的節日符號、跨越地理和文化邊界的全球性慶典,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春節蘊蓄著家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人類文明的共同理念,具有強化歷史倫理、家庭倫理與自然倫理的突出價值。
“百節年為首,四季春為先。”在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張勃看來,春節申遺成功不僅是對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肯定,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國際認可。
一年前,春節正式被列為聯合國假日,“中國年”升級為“世界年”。春節不但為全體中華民族所共享,也在世界多地深入民心。剛剛過去的龍年春節,“中國紅”點亮眾多世界地標建筑,為全球帶去中國人的新春祝福。書法、繪畫、茶藝等中華文化精粹成就了全球春節“雅集”,法國、挪威、匈牙利、西班牙、美國、加拿大、緬甸、尼泊爾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個城市亮起了中國四川自貢的彩燈。
蕭放表示,放眼全球,有大約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每年美國紐約、法國巴黎、日本橫濱、馬來西亞吉隆坡等地的中國城都有較大規模的迎春聯歡活動。春節為人們提供了聚會娛樂的契機,為遍布全球的中華兒女創造了培植根脈意識的“時間之窗”,也讓國人對“四海一家”的感受更為深刻與生動。他坦言,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春節慶典與年節禮俗,為向全世界彰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馬盛德指出,春節能最大程度體現文化多樣性,不僅漢族,壯族、土家族、布依族、朝鮮族等民族都會過春節。這種多元共榮、和諧共生的理念對世界有重要借鑒。華僑華人遍布全球,國外友人踏入唐人街,馬上就能感受到喜慶祥和的春節文化,在彼此欣賞、美人之美的氛圍中消除隔閡,在這樣的文化共享和文明互鑒中達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春節申遺成功,寄托了中國人的人倫情感、家國情懷,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睦相處價值理念的春節文化將更好地走向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