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布魯塞爾12月23日電 中國駐歐盟使團經濟商務處公使彭剛23日在歐洲媒體“歐盟動態”發表署名文章,強調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既不符合客觀事實,亦有違市場經濟規律,一些西方國家炒作“中國經濟威脅”“中國產能過剩”等言論,就是為施行保護主義措施、發動貿易爭端尋找托詞和借口。
文章表示,近段時間以來,一些歐美政客和媒體再次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并將這種指責從新能源行業擴展到更多工業品類,宣稱中國通過出口來消化過剩產能,沖擊世界市場。實際上,這一論調在濫用“產能過剩”概念。
文章指出,“產能過剩”是指實際生產能力超過市場需求、超過正常期望水平的狀態。據國際能源署研究,為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將達到約4500萬輛,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均遠超目前全球供給能力。由此可見,目前全球綠色領域的產能相對不足,仍需大幅提升,還遠談不上“過剩”。
近年來,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依靠研發創新能力的提升、完整產業鏈供應鏈的支撐、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等形成新能源產業競爭優勢,成為全球綠色轉型的關鍵力量。歐方有識之士表示,所謂中國綠色領域“產能過剩”是一種荒謬的說法,“事實上,世界恰恰需要中國和所有其他國家在太陽能電池板、電池和電動汽車等綠色領域進一步擴大產能,我們應鼓勵所有國家在上述領域投入更多。”
對于出口多意味著“產能過剩”的論調,文章表示,當今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國基于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形成各自不同的產業結構和產能規模,并通過“買全球、賣全球”共享專業化分工帶來的收益。如果各國僅以本國市場布置產能,國際貿易和互惠就無從談起,在現實世界中不可想象。
文章指出,美歐日等發達國家長期向全球市場大量出口一些產品,美國生產的芯片約80%用于出口,德國、日本生產的汽車分別近80%、約50%用于出口,空客、波音生產的大量客機也用于出口。就中國而言,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占總產量的比例僅約12.7%。如果把發達國家的優勢產品出口視為正常合理,把中國等新興國家出口以“產能過剩”指責,顯然是典型的自相矛盾和雙重標準。
文章強調,中國“產能過剩論”無疑是個偽命題,完全不是基于產品供求邏輯和市場規律。隨著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的顯著提升,一些西方國家為保護其既得的市場份額和優勢地位,完全不顧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原則,千方百計炒作“中國經濟威脅”“中國產能過剩”等言論,就是為施行保護主義措施、發動貿易爭端尋找托詞和借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