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2日電 題:中國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中新社記者 劉亮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工作作出系統部署。分析人士認為,此舉展現中國對外開放的主動作為,將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意見》提出,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目標是“將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好發揮示范作用”。
“‘提升’二字,意味著中國對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出新期待,對外開放的含金量將更高。”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說。
白明分析,所謂“試驗區”,主要通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作為試點,先行先試對外開放的新政策、新舉措,在可控范圍內驗證其可行性與效果,既能有效規避政策全面鋪開可能帶來的風險,又能為其他地區提供寶貴探索經驗。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而言,各地發展水平有差異,大規模推進對外開放政策時,各地的適應能力亦存在差異。因此,采取‘先試點后推廣’的方法尤為重要。”白明說。
中國建設自貿試驗區已有十余年發展歷程。2013年9月,中國首個自貿試驗區在上海誕生。經過多年探索和發展,如今中國已擁有22個自貿試驗區,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占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外商投資和進出口總額。
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試驗田”,自貿試驗區在不同時期面臨的形勢和肩負的任務不同。
遼寧大學特聘研究員陳波指出,近年來,全球經貿格局重構,對自貿試驗區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傳統貿易模式面臨合作困境,現有合作機制亟待創新;另一方面,數字化浪潮催生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等新業態,自貿試驗區的開放創新任務需與時俱進。《意見》的出臺,正是對這些新形勢作出的積極回應。
此次《意見》強調,“經過5年左右的首創性、集成式探索,實現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型開放水平、系統性改革成效、開放型經濟質量全面提升”。
在陳波看來,“首創性、集成式探索”,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核心特色。首創性,即鼓勵自貿試驗區探索實施諸多“首次”“首創”政策規則,首創性帶來的創新,將成為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集成式探索,強調不是碎片式發展,而是注重系統性發展,“沒有明顯短板,才能讓木桶蓄起更多的水”。
《意見》為自貿試驗區部署清晰“施工圖”,提出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促進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打造高能級科技創新生態、推動數據高效便利安全流動等,以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改革開放新高地。
探索建立生物醫藥企業進口研發用物品“白名單”制度,允許免予辦理進口藥品通關單;允許液化天然氣作為國際航行船舶燃料享受保稅政策;擴大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試點……《意見》具體措施充分展現自貿試驗區開放和積極探索的姿態,向外界釋放自貿試驗區的政策紅利。
在陳波看來,一系列創新舉措的提出,體現了中國在應對國際經貿新變局時的主動作為。這些利好經貿發展的開放措施,不僅為自貿試驗區建設注入新動力,推動其邁向更高水平的發展,還在全球化進程遭遇逆流之際為世界經濟發展增添了更多穩定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