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州人的生意經里,地瓜不只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發展智慧。
地處東部沿海的浙江溫州,“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資源稟賦算不得優渥,卻因為民營經濟發達而聞名全國。
民營經濟對溫州的重要性,通過一組“99999”數據得以彰顯:民企數量比重、民營經濟對GDP貢獻比重、工業增加值比重、從業人員比重、稅收占比均在90%及以上。
這背后離不開獨特的"地瓜經濟"模式:藤蔓向全球延伸,根系深扎本土。
近段時間,美國政府濫施關稅,為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性。溫州企業正以"地瓜式"的韌性,奮力尋找新的商機和發展之道。
01
何為“地瓜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發表一篇題為《在更大的空間內實現更大發展》的文章,提及“地瓜理論”,通俗、形象地闡釋了“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的理念: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為的是汲取更多的陽光、雨露和養分,但它的塊莖始終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擴張最終為的是塊莖能長得更加粗壯碩大。
“地瓜經濟”指的是浙江創新形成的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高增長模式。
如果把浙江本地的企業比喻成“地瓜”,企業在國內外延伸的產業、開拓的市場,就是“地瓜”的藤蔓。
藤蔓在外扎根壯大后,結出“新地瓜”,“新瓜連新藤”“新藤又結新瓜”……藤蔓覆蓋越廣,受益地域就越多,養分又沿藤蔓回流,反哺浙江本土,讓根部的“地瓜”更加碩大飽滿,由此形成一張以浙江為根、鏈通全球的“地瓜經濟網絡”。
而在溫州,這一模式表現得尤為典型——
溫州人有“闖天下”的基因,被稱為“世界溫州人”。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200多萬溫州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83.6萬人分布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350多個溫籍僑團,構建了內外互動、聯接世界的溫商網絡。
溫州有“商”行天下的文化基因,全力打造“世界的溫州”。
2024年,溫州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936.6億元,比上年增長4.1%,其中出口2519.8億元,主要涉及鞋、服、機電產品等領域。貿易空間持續拓展,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東盟、拉丁美洲出口額分別比上年增長6.8%、16.3%、12.6%。
截至2024年底,溫州市擁有進出口實績企業12316家,其中出口超千萬美元企業數達803家,出口超5000萬美元企業數75家。
△來源:溫州市統計局
02
“地瓜”的藤蔓
不能只爬一個方向
美國關稅戰的風暴仍在持續,溫州“地瓜”不斷探索發展之道:藤蔓不能只爬一個方向。
4月,位于溫州的一處制鞋工廠里,工人們正在加緊趕制訂單。
負責人張文杰介紹,最近接了幾筆新訂單,“葡萄牙這筆訂單價值2000多萬元人民幣。”
張文杰所在的溫州德賽集團是一家從事鞋類外貿30多年的企業,海外出口占比約70%,其中美國市場占據三分之一。隨著美國不斷加征關稅,該公司部分美國訂單處于停滯狀態。
有美國客戶提出,已經生產的訂單貨物放著也是庫存,不如半價賣給他們。張文杰表示,集團已果斷拒絕,“有美國客戶取消訂單,也有美國客戶信任我們,提前付了50%的貨款,讓我們把貨保留,等合適的時機。”
為補上缺失的美國訂單,德賽集團迅速調整全球布局,利用迪拜、俄羅斯等海外分公司開拓中東、歐洲市場。
張文杰說:“美國訂單少了,我們把部分美線外貿業務員調整到歐洲線,接了歐洲多個大訂單,與去年同期比翻了一倍。還有澳洲、南非、東南亞等地的訂單,我們也在溝通爭取。”
“美國加稅對我們來說確實產生短暫的困擾,但從長遠來看,就算沒有美國市場也沒有太大的問題。該擔心的是美國客戶,我們現在生產的是秋冬產品,如果因為關稅,產品過不去,他們下半年可能出現商品短期的情況,他們的壓力比較大。”張文杰話語中底氣十足。
對于自己公司的產品,張文杰很有信心,“一些歐洲客戶原本選其他國家的產品,但成本比中國高20%左右,而且品質不如我們好,所以轉而選擇與我們合作。”
張文杰表示,有部分取消的訂單還沒做,但原材料已購入,可能會考慮轉內銷,“不同國家人的腳型不同,鞋楦不同,消費者的喜好也不同,我們考慮將外貿原材料重新設計為符合國內需求的產品。”
除了拓展客戶,溫州“地瓜”藤蔓碰到石頭靈活繞路,布局全球產業鏈。
已有不少企業打算構建“中國總部+海外衛星工廠”網絡,實現關稅敏感環節外遷。
浙江迷西仕服飾有限公司是一家“根”在溫州的外貿型服裝企業,面向的主要是歐洲客戶,美國僅有一少部分。
該公司負責人余強春表示,目前受此次關稅戰影響較小,但未來還不確定,“因為我們的工廠在東南亞,客戶對接辦公室在法國、西班牙,采購在中國。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一些風險。”
當然,外遷工廠也帶來很多不確定性,比如 可能會面臨供應鏈不完整導致成本上升 ,基礎設施不完善、勞動力素質不高影響企業運營,還有可能受到當地政治和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
部分產業鏈外遷不會動搖根基。余強春說:“就服裝產業而言,大部分產業鏈甚至完整產業鏈還是在我們中國。美國關稅不可能將我們完全封鎖,溫州‘地瓜’藤蔓遍布全球,溫商網絡下,有合作機會就有生機。”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服裝生產國,而溫州作為中國服裝行業的重要產業集聚地之一,共有2700多家服裝企業,擁有相對完整的服裝產業鏈。溫州大象城國際商貿中心董事長陳龍秋介紹,從面輔料采購、設計研發到成衣制造、銷售,在溫州大象城就可以一站式實現。
03
“地瓜”的根系
扎得更深、更具不可替代性
關稅戰中,溫州“地瓜”探索另一個發展之道是:讓根系扎得更深、更具不可替代性,種出獨一無二的果實。
在美國訂單銳減的情況下,德賽集團加快自主品牌建設布局。張文杰認為,過硬的產品是企業的話語權,也是核心競爭力,產品擁有不可替代性之后,企業自然會擁有定價權和自主權。
“我們不僅要創建品牌,還要打響自己的‘中國品牌’。”張文杰介紹,德賽擁有“高彈性透氣健康鞋底","可變鞋跟"等三十多項專利技術,具有一定的差異化競爭力。
“中國制造的品質在國外是很難被取代的。此前有客戶找其他國家生產,結果因質量不好導致庫存積壓,去年又轉回德賽,找我們合作。”張文杰表示,接下來企業將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中國制造產品在國際上的不可替代性。目前,德賽集團正在籌備即將參展廣交會,尋求更多合作機會。
另一家溫州鞋企康奈集團則不斷提升產品及品牌附加值。集團相關負責人舉例,“我們研發走不累的高跟鞋、可以跑步的商務鞋、舒適的云朵鞋等一系列有專利技術的產品。”
有創新才有主動權,有實力才有議價權。
走進一家位于溫州的紐扣廠,作業機器轟鳴,機器上有一行英文引人注意——"Made by Wenzhou"(溫州制造)。從機器到產品,本土制造,是這家企業最引以為傲的標簽。
面對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溫州高爾達紐扣飾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高黔表示,公司從創新產品入手,“把產品做好,針對不同國家、地區,我們也在創新,以滿足細分市場的需求。”高黔提到,目前公司正在研發適合兒童的無毒硅膠紐扣、可降解材料制作的環保紐扣等。
不僅高爾達,創新是整個溫州市永嘉縣橋頭鎮紐扣行業的發展秘笈:有的公司研發陶瓷紐扣,可作擴香片;有的制作可再生材質的紐扣;還有的研究搭載芯片的“數字紐扣”……
紐扣屬于服裝的小部件、附屬品,可能很多人將其與“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含量少”等掛鉤。但在今天的橋頭鎮,高檔紐扣一粒就能賣出十幾元,是典型的高附加值產品。
從傳統工藝走向現代制造,從粗糙生產到自主設計,從橋頭擺攤到賣向全球……如今的橋頭鎮被譽為“中國紐扣之都”,紐扣產業從業人數約1.6萬人,紐扣年產量約600億粒、年銷售額40多億元。
04
溫州“地瓜”韌性生長
給中國外貿企業的啟示
“地瓜經濟”的精髓是韌性。無論是藤蔓爬向全球,還是讓根系扎得更深、更具不可替代性,都體現了“地瓜經濟”的獨特生命力。
就像地瓜的藤蔓,每一次受阻都會萌發新芽,而深扎地下的根系永遠儲備著再次生長的能量。
美國關稅大棒打不垮“地瓜”,只會讓它的藤蔓爬得更遠。溫州“地瓜”韌性生長,帶給中國外貿企業更多思考。鄭州大學商學院執行院長王寧教授從三個方面解讀——
“藤蔓思維”:市場受阻,就向更遠處延伸。
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比如通過參加展會、與經銷商合作等方式將產品打入東南亞、中東等市場,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同時利用跨境電商平臺挖掘新市場的潛力。
“根系法則”:越是外部施壓,越要練好內功。
面對貿易戰,溫州企業沒有被動挨打,而是加速技術升級。從低端代工轉向自主品牌,從傳統制造邁向智能化生產。
任何企業的品牌根基一定是產品質量,要想長期發展,一定要扎扎實實提高產品質量。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增加產品附加值,進而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知名度,增強應對關稅等風險的能力。
“共生網絡”: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溫州商會的全球聯動,讓分散在各地的溫商能共享信息、分攤風險。一家企業遭遇壁壘,整個網絡迅速調整策略。這種“螞蟻雄兵”式的協作,讓“地瓜藤蔓”即便被剪斷幾根,依然能快速再生。
最近,德賽集團有一筆特別的采購訂單——從溫州一家從事眼鏡出口的企業購入3萬副眼鏡。張文杰說,一方面是合作共贏,另一方面也為了自主品牌做活動。
張文杰還提到,德賽集團即將推出“100%中國”新品,所有材料都來源于中國,而原料提供企業也是像德賽一樣外貿受阻的企業,大家互相扶持,走出難關。
不久前,2025年溫州商務領域市級產業政策正式出臺。內容圍繞促進消費、拓展內貿、企業“出海”三大方面,比如對溫州市中歐班列的發展提供了獎補、境內外貿易救濟案律師費最高補助150萬……通過“真金白銀”的獎勵和補助助力溫企“脫困”。
溫州人“敢為天下先”的闖勁和“抱團共生”的智慧,讓“地瓜”的根系扎得更深,藤蔓連接更緊密。
從溫州人章華妹領取全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開始,溫州精神就刻進了“地瓜”基因里——敢闖敢試、百折不撓。
改革開放初期,溫州人挑著貨擔走遍全國,靠著“前店后廠”的靈活模式,把紐扣、皮鞋賣向全球;當外部環境變化時,他們又迅速轉型,從低端制造轉向品牌化、智能化,讓根系扎得更牢、更深。遍布世界的溫州商會,像地瓜的藤網一樣,將信息、資金、技術源源不斷輸回本土。
危機也是契機。從盯美國到拓全球、從貼牌代工到自主創新、從價格戰到價值戰,溫州以“地瓜式”韌性進擊的背后,是中國制造向產業鏈高端攀升的堅定步伐。
總監制/閆帥南
監制/李浙 主編/王興棟
記者/戰星岑 韓棟
撰稿/戰星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