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哈爾濱5月2日電 題:東西方音樂文化如何在黑龍江交融?
——專訪哈爾濱音樂博物館館長苗笛
中新社記者 史軼夫
黑龍江流域,這片廣袤富饒之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孕育出獨特而多元的音樂文化。黑龍江流域多元音樂文化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在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鑒中碰撞出哪些火花?近日,哈爾濱音樂博物館館長苗笛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深入解讀黑龍江流域多元音樂文化的形成密碼,及其與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精彩故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黑龍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分布對其音樂文化的形成有怎樣的影響?有哪些關鍵歷史事件推動了音樂文化的融合?
苗笛:黑龍江流域位于中國東北部,這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民族分布,為其音樂文化的形成奠定了深厚基礎。任何一種民族文化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在漫長歲月里深受中原漢族文化影響,是多元一脈的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
音樂源于生活,黑龍江流域的少數民族依據各自生活方式,形成了獨特的音樂語言。古老的祭祀音樂,漁歌、獵歌、情歌等,在這片黑土地上久久回蕩,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2024年1月15日,“牡丹江·鏡泊湖冰火夢幻世界暨第九屆國際冬捕節”在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景區啟幕。圖為冬捕號子歌表演。 中新社發 趙宇航 攝中新社記者:黑龍江流域音樂文化與海外音樂文化是否有過交流?主要形式和途徑是什么?
苗笛:其實,早在中國古代唐朝時期,黑龍江流域就有了與外界音樂文化交流的印記。當時,這里有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渤海國。它由靺鞨族為主創建,并被唐朝皇帝冊封。渤海國在民間音樂基礎上創建了宮廷音樂“渤海樂”,以樂舞形式呈現的“渤海樂”,風格獨特、藝術特色鮮明,不僅傳到唐朝首都長安,被唐朝吸收為宮廷音樂的一部分,還通過海上通商渠道傳到日本。如今,在日本奈良的國寶倉庫正倉院,仍保留著“渤海樂”的部分遺存,如樂舞音樂《新靺鞨》等。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黑龍江省及哈爾濱市與眾多國家在政府間和民間層面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文化與經濟交往日益頻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的北海道和新潟市、朝鮮的咸鏡北道、韓國的光州,以及加拿大的阿爾伯塔、美國的阿拉斯加、丹麥的奧胡斯等地,都開展過多次文化藝術交流,形式包括互派演出團體、舉辦繪畫展覽、參加冰雪活動以及青少年比賽等。這些交流增進了了解與信任,促進民間友好,也拓寬了未來合作空間。如今,哈爾濱音樂博物館也在積極尋求與相關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交流合作。
2023年3月11日,民眾來到哈爾濱音樂博物館,觀看展出的各類樂器,體驗音樂的魅力。 中新社記者 孫漢侖 攝中新社記者: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西方文化元素是如何逐步融入黑龍江流域音樂文化的?對本土音樂的風格、形式等產生了哪些具體影響?
苗笛:黑龍江流域本土音樂文化,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音樂與中原漢族音樂相互輝映、融合而成的整體,體現著中華文明的多元一脈。19世紀末20世紀初,哈爾濱成為西方文化傳入東方的窗口。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包容性,西方音樂傳入后,與中國音樂激蕩交融、融合共生。西方音樂的傳入促使中國新音樂誕生,20世紀中國作曲家創作的許多經典音樂作品,如鋼琴協奏曲《黃河》、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等,都是采用民族素材并借鑒西方音樂創作手法完成的。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日益增多。每兩年舉辦一屆的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能看到來自世界多國的音樂表演團體,同時黑龍江省的音樂團體也頻繁應邀到世界多國進行友好交流。
中新社記者: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黑龍江流域音樂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呈現出哪些新特點和新趨勢?
苗笛: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黑龍江省對外音樂文化交流展現出幾個顯著特點。首先,在傳統音樂、舞蹈等交流形式的基礎上有所拓展,黑龍江流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文化交流中嶄露頭角,深受國際友人喜愛。
其次,青少年音樂交流活動增多。青少年是未來的希望,加強他們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意義深遠。
再者,國際文化交流渠道進一步拓寬。比如,2025年8月哈爾濱即將迎來第20屆世界薩克斯管大會,會議期間將舉辦學術研討會。
2013年,苗笛在以色列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受訪者供圖中新社記者:能否分享一些黑龍江音樂文化與西方文化成功交流的案例?這些案例對其他地區的音樂文化交流有哪些啟示?
苗笛:近年來,黑龍江為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舉辦了多項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音樂文化活動,打造了一批城市文化新地標。哈爾濱市承辦的勛菲爾德國際弦樂比賽,是高水平的國際音樂賽事,已獲聯合國相關機構認定,每兩年舉辦一屆,世界各地選手經層層篩選匯聚哈爾濱角逐桂冠,評委均為世界著名音樂院團的名家。該比賽由黑龍江出生的美籍華人、小提琴家薛蘇里先生擔任音樂總監,2020年,勛菲爾德國際弦樂比賽已永久落戶哈爾濱。
近些年來,在哈爾濱之夏音樂會舉辦期間,還同期舉辦“國際聲樂比賽”“國際手風琴比賽”“國際少兒聲樂比賽”。通過這些國際音樂活動,哈爾濱作為國際文化交流平臺,樹立起“音樂之城”的形象,提升了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同時,哈爾濱整合社會各界力量,建成中國首家音樂博物館——黑龍江音樂博物館、哈爾濱老會堂音樂廳、哈爾濱音樂公園、哈爾濱大劇院、哈爾濱音樂學院、金代音樂文化展覽館等一批文化新地標。這些文化公益設施的建設,夯實了哈爾濱作為音樂之城的基礎,真正做到了“彰顯地方歷史優勢,筑巢引來金鳳凰”。
這些案例啟示其他地區,要積極舉辦高水平國際音樂活動,打造文化品牌,同時注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挖掘自身特色文化,以此推動音樂文化的對外交流與發展。(完)
受訪者簡介:
苗笛。受訪者供圖苗笛,哈爾濱音樂學院特聘教授,哈爾濱音樂博物館館長。黑龍江省藝術研究院國家一級作曲(理論系列)。1997年在日本札幌舉辦“北方民族樂曲演奏會”(二胡獨奏)。2006年獨立創辦中國首家音樂博物館——黑龍江音樂博物館,2015年捐贈給哈爾濱音樂學院。2012年在哈爾濱參加“中國首屆伊瑪堪國際研討會”演奏苗笛研制、失傳百年的赫哲族“樺皮胡琴”。2016—2024年在香港國際音樂節連續舉辦“六弦胡琴”獨奏和大師班授課。201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舉辦“中國北方六弦胡琴”民間樂曲演奏。曾獲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頒發的中國第五屆“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