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昆明5月7日電 (羅婕)記者7日從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獲悉,該院楊顯峰老師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寒武紀射齒類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在中國發現罕見的捕食動物Caryosyntrips(果鉗蝦)化石,其中一件果鉗蝦前附肢標本來自云南馬龍地區。這為研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的捕食生態及節肢動物起源演化提供新的關鍵證據。
該研究由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聯合德國卡爾斯魯厄國家自然博物館、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美國猶他州立大學及北達科他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共同完成。
果鉗蝦是一類僅憑前附肢化石為人所知的寒武紀射齒類節肢動物。其前附肢結構獨特,具有明顯的成對附屬棘刺和末端的爪狀結構,可能用于捕捉和夾持獵物,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寒武紀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捕食者。然而,受限于化石材料的稀少和保存狀況,科學界對該屬的形態、分類和生態功能仍缺乏系統性的認知。
此前,果鉗蝦的發現主要集中在北美勞倫大陸地區,以及一例來自西班牙的岡瓦納高緯度地區的化石標本。此次研究中描述兩件新的果鉗蝦前附肢標本:一件來自云南馬龍地區,另一件采集自美國猶他州。這兩件標本分別展示不同種群形態特征之間的過渡性,挑戰了以往依據附肢背刺形態和排列方式所劃分出的三種果鉗蝦物種的界限。
新馬龍生物群中果鉗蝦附肢化石的細節特征。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供圖在云南馬龍地區發現的新的化石組合(新馬龍生物群)中保存的附肢化石,不僅代表該屬在華南地區乃至亞洲的首次記錄,也將其生存年代前推至寒武紀第2世第3期,比此前最早記錄還要早一個時代。這一發現顯著擴展了果鉗蝦的時空分布范圍,對理解該類動物的生物地理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在生態功能方面,研究比較了果鉗蝦與其他射齒類附肢的剛性與構造差異,提出果鉗蝦附肢相對更為堅硬、靈活性較差,但更適合施力夾持或粉碎獵物,可能代表了寒武紀海洋生態系統中一種專門針對硬殼獵物的獨特掠食策略。此結論進一步豐富學界對寒武紀時期捕食者多樣性和功能分化的認識。
此外,新馬龍生物群的發現潛力尚未被充分挖掘,相比較于傳統研究中的馬龍生物群,新馬龍生物群也保存于滄浪鋪組紅井哨段的地層中,但其保存條件、群落結構與知名的澄江生物群相近,暗示了新馬龍生物群可能也是澄江生物群的延伸。
此次研究不僅填補果鉗蝦在中國的化石記錄空白,也為理解寒武紀早期海洋生態結構和節肢動物多樣性提供新視角,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科學意義。研究論文《Novel information on Caryosyntrips based on new appendages from China and the USA》于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Arthropod Structure& Development》上發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