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4日電 題:臺當局仍不情愿從“脫中入北”的幻夢中醒來
中新社記者 容海升
就職一周年前夕,臺灣當局領導人賴清德一度改口,撇清自己與“脫中入北”論述的關系,隨后不久又重提所謂“構建非紅供應鏈”。即便各方反對,他仍不情愿從幻夢中醒來。
自4月9日臺“中研院”研究員吳介民到民進黨中常會作所謂“解放日關稅:解題與方案討論”專案報告,到5月7日臺灣媒體《財訊》刊發專訪文章,賴清德的說辭從“我跟吳教授的想法比較接近”“投資‘脫中入北’,這個過程很正面”轉為“這(‘脫中入北’)是這位教授的看法”,并改口說:布局全球,當然包括中國大陸。
不到一個月時間,政策論述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顯然,臺灣各方面反響不佳且產生了足以令賴清德表面上調整立場的壓力,也暴露出民進黨人“政治掛帥”的經貿政策經不起檢驗。
民進黨的“脫中入北”論述是在美國對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普遍加征所謂“對等關稅”的背景下浮上臺面。臺灣輿論看透了民進黨當局的政治盤算。《聯合報》12日社論就指出,賴清德意圖借特朗普關稅戰契機帶臺灣“脫中入北”。
不過,賴清德與其團隊顯然未能料到,“一面倒”押注美國的經貿政策快速暴露出重大問題。首先,民進黨當局采取“不抵抗”姿態,拋出所謂“零關稅、大投資、大采購”方案,對于新臺幣升值宣稱“毫無壓力”,已嚴重喪失對美“關稅協商”籌碼,恐犧牲臺灣各大產業利益,招致極大社會壓力;其次,美關稅政策客觀上反而推動了全球區域經濟整合,臺灣輿論注意到日本、韓國、東盟、歐盟均致力于推動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合作,臺灣經濟邊緣化困境進一步加劇。
尤其5月12日《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布,雙方在經貿領域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對于這一成果,臺灣媒體尤其財經界多以“成功破冰”加以描述,心態上則喜憂參半。喜,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脫鉤風險得到緩解,在其中有重大利益的臺灣企業自然獲益;憂,是相較于大陸方面不卑不亢、守護產業界正當權益,民進黨當局應對全無章法,本已利潤微薄的島內傳統產業恐成為美方予取予求的“祭品”。
民進黨人應以史為鑒,看看20世紀90年代李登輝主政時提出的所謂“戒急用忍”政策、“南向政策”,同樣是以政治力扭曲臺灣企業投資方向,當年各種政治操弄和他們當下意圖推動的“脫中入北”若合符節。當年,李毀掉一大批盲從其政策的制造業企業,所幸臺灣仍保有茁壯成長中的半導體產業;30年后,臺當局再送出臺積電以及大量周邊配套產業,制造業轉型并不成功的臺灣經濟還剩下多少家底?
賴清德此番被迫改口,顯然口改心不改,仍然不愿從“脫中入北”的幻夢中醒來。13日,日媒播發對賴專訪,他再度拋出所謂“民主陣營共同構建非紅供應鏈”。可見,這個滿腦子“脫中”“反中”的民進黨人,仍幻想著“利用每一次地緣政治經濟變動的時刻”綁架經濟、遂行其政治目的,不撞南墻難回頭。可嘆的是,臺灣還有多少本錢可被揮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