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保寫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優化金融供給 助力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屈信明
2024年,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保”)提供風險保障3175萬億元,賠付4485億元,理賠超1.8億件,3項指標均居行業首位。中國人保聚力寫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高質量發展。
科技金融質效不斷提升。2024年,中國人保落地全國首單中試綜合保險,簽發全國首批重大科技攻關保險等科技創新險種,服務科技自立自強投資規模達327億元。
綠色金融體系更加健全。2024年,中國人保簽署聯合國可持續保險原則,承保新能源車1159萬輛。承擔綠色風險保障184萬億元,服務綠色發展投資規模1004億元。
普惠金融供給更加完善。2024年,中國人保為5542萬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2.1萬億元。承辦政策性健康險項目1442個。為9.7萬家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風險保障450億元。
養老金融服務持續加強。2024年,中國人保實現商業保險年金新單保費234億元,管理企業年金、職業年金資產規模6457億元。
數字金融創新步伐加快。2024年,中國人保算力產業鏈保險等多個方案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絡安全保險服務試點工作保險方案目錄。加快提升數字化服務保障水平,中國人保儲備通用AI能力超150項,日均調用超100萬次,中國人保專屬大模型產品在10余個場景落地應用。
華僑城集團推出多樣化、個性化服務
深化文旅融合 共創美好生活
本報記者 王 珂
“五一”假期,華僑城集團(以下簡稱“華僑城”)旗下文旅項目迎來客流高峰,共接待游客390萬人次。成立40年來,華僑城深耕文化旅游等主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華僑城深挖傳統文化內涵,持續推出多樣化、個性化文旅體驗。成都、武漢、上海歡樂谷結合地域特色,打造“巴蜀迷情”“歡樂江城”等IP場景;深圳錦繡中華民俗村推出“錦繡盛市·夢華錄”主題區。
不斷推陳出新,是華僑城維護、發展和塑造品牌的關鍵。北京瑪雅海灘水公園開業、無錫交響音樂廳商業輕資產項目落地、深圳創意文化園嘉途酒店試營業……去年,華僑城多元業務協同發展,新成果不斷。在IP領域,華僑城實施“星河計劃”,借助人工智能、數字人、社交媒體等新技術新媒體,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IP。截至去年底,“星河計劃”系列IP新增用戶超400萬,總粉絲量近7000萬。旗下歡樂谷公司聯動國潮國漫IP推出“國潮文化節”,打造深圳歡樂谷“迷你星球”親子樂園等項目,激活消費新場景。
華僑城積極推進內部專業化整合,明確了旗下歡樂谷公司、文化公司、酒店公司、旅發公司、商管公司等專業子公司職能定位。有序優化業務布局與結構調整,豐富產品體系、完善品牌管理體系,形成了“母品牌+戰略子品牌+產品品牌”相互支撐的生態架構。去年以來,華僑城旗下各專業公司在品牌打造上取得顯著成果。
澳新銀聯閃付交易增長顯著
升級支付生態 助推經貿往來
本報記者 葛孟超
2025年一季度,銀聯手機Pay在澳大利亞、新西蘭交易筆數同比增長4倍以上;新西蘭奧克蘭公共交通自2024年11月開通銀聯閃付服務以來,交易筆數實現10倍增長。這是銀聯服務中國與澳新人員雙向往來,助力澳新本地支付產業升級的縮影。
銀聯不斷深化澳新受理網絡建設,已形成立體化支付服務矩陣。澳大利亞幾乎所有POS商戶和ATM受理銀聯支付,廣泛覆蓋“吃住行游購娛”等生活場景,其中約九成支持“揮”手機和“拍”卡支付。新西蘭超90%的POS商戶和ATM受理銀聯卡。
在深化當地受理市場建設、提升產品服務體驗的同時,銀聯還在澳新推出多重優惠禮遇。從現在起至6月底,銀聯持卡人報名后在澳新全境線下商戶消費可享優惠匯率。在澳大利亞使用銀聯手機Pay支付,全年均有滿減優惠。
隨著中國對澳新實施免簽政策,銀聯通過“錦繡行動”持續提升外籍人員來華支付便利度。澳新來華游客可使用澳新本地發行的銀聯卡及銀聯合作錢包在中國境內刷卡、掃碼支付,或將銀聯卡綁定至微信支付、支付寶和美團等境內錢包,享受“一卡暢行”的“無界”支付體驗。
銀聯將繼續踐行“互信互聯,共創價值”的戰略愿景,在支付創新中探索發展機遇,在經貿往來中搭建金融橋梁,在民生服務中傳遞科技溫度,助力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
京東集團發揮供應鏈優勢
完善產品體系 推動消費升級
本報記者 趙夢陽
作為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京東集團依托自身的供應鏈能力及技術優勢,助力更多中國品牌創新發展。
前段時間,受復雜的國際貿易形勢影響,不少外貿企業遭遇挑戰。京東集團推出了2000億元出口轉內銷扶持計劃,承諾未來一年內將采購不低于2000億元的優質出口轉內銷商品,幫助外貿企業快速開拓國內市場。該計劃自4月11日推出以來,已有上萬家企業與京東采銷進入實質性采購洽談階段。“我們不僅要幫助外貿企業解決庫存壓力,更要幫助他們塑造自身品牌,實現長效經營。”京東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消費品以舊換新是今年消費市場的一大亮點。自2015年起,京東集團在行業內推出了以舊換新服務,支持品牌煥新、助力消費升級。京東以舊換新服務已覆蓋家電、家居、建材、3C、數碼、汽車等200多個細分品類;全國超90%縣域農村地區都有消費者通過京東進行以舊換新。同時,京東多元的線下業態為廣大品牌提供了線上線下營銷及售賣一體的新興場所,助力消費升級的同時,推動一批優秀品牌創新發展。
“隨著以舊換新政策持續深化,京東集團作為以舊換新國家補貼的重要承接企業,將持續聯合上下游合作伙伴,不斷完善產品體系、加強服務能力,助力推動消費升溫、投資回暖。”京東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產學研用融合 服務人民健康
揚子江藥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 徐浩宇
揚子江藥業集團(以下簡稱“揚子江”)深入實施“健康營銷 營銷健康”雙健康戰略,致力于培育叫得響的醫藥健康品牌。
打造品牌矩陣,對標世界一流。揚子江按照建設“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標準,推動管理質態與國際接軌,增強品牌影響力。
強化創新驅動,夯實發展根基。2024年揚子江旗下工廠獲評全國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通過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級評估,運用AI技術賦能生產質檢、藥物研發等領域。依托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平臺,推進產學研用融合,在研各類新產品100余個。今年以來,自主研發的國產化藥1類新藥完成Ⅳ期臨床試驗療效驗證。
文化助推生態,服務國家戰略。揚子江創辦“揚子江文萃”公眾創作平臺,推動健康文化體系建設。聯合權威媒體打造《國學遇見國醫》等健康科普IP。連續支持泰州馬拉松賽,開展市民健康義診、共練八段錦等活動。在全國建立了80個中藥材種植基地,護佑健康管理中心落地陜西漢中,在上海浦東新區周浦建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揚子江致力于增強全產業鏈閉環能力,滿足人民健康需求。
揚子江將繼續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踐行健康中國戰略,助力品牌強國建設,持續拓展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邊界,構建“藥、醫、養、食、游”健康生態。
傳承傳統技藝 加快技術迭代
瀘州老窖集團(股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劉 淼
瀘州老窖堅持以文化共鳴激活消費,以數智創新增強發展動能,以人本主義提升產業價值。瀘州老窖構建的1573國寶窖池群活態釀造與24代非遺技藝傳承“活態雙國寶”文化體系,不僅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更是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范式。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融合,既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又反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瀘州老窖在3個維度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一是建立國家級固態釀造技術創新中心,突破風味物質解析等關鍵技術;二是打造白酒行業首個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實現傳統工藝與工業4.0的深度融合;三是構建全產業鏈數字化平臺。這種創新不離宗、傳承不守舊的發展理念,使傳統產業煥發出時代活力。
產業的本質是人的事業,產業的發展本質上也是人的發展。瀘州老窖堅持做有溫度的企業,構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消費樂園”、以產業發展為己任的“產業樂園”和以從業者為根本的“人才樂園”,讓瀘州老窖的發展成果真正惠及于人、賦能于人、成就于人。
瀘州老窖將與行業同仁攜手并肩、接續奮斗,為推動中國白酒高質量發展貢獻自身力量,踐行“讓世界品味中國”的愿景。
加強自主創新 贏得市場認可
中國飛鶴有限公司董事長 冷友斌
加強自主創新,是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經之路,更是企業肩負的重要使命。
加強自主創新,服務國家戰略。飛鶴始終堅持實業報國、實業興國,早在2006年就建起了乳業領域全產業鏈,以“笨”方法踏踏實實做實業;積極投身國家重大科研任務,承擔40多項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牽頭研制新一代嬰兒配方奶粉,飛鶴已成為助力實現“健康中國2030”等目標的有生力量。
加強自主創新,推動產業進步。針對我國乳品行業長期面臨的功能性原料對外依存度高等難題,飛鶴將自主創新作為“破題”之道,聚力開展技術攻關,建成了國內第一條脫鹽乳清生產線和第一條乳鐵蛋白自動化生產線,并發布了全球領先的乳蛋白鮮萃提取技術,實現“彎道超車”,有效推動了乳制品關鍵原料的國產化,促使中國乳業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加強自主創新,滿足市場需要。飛鶴向來注重為中國寶寶和國人提供精準營養。飛鶴深耕母乳研究,搭建起全國最大的母乳數據庫之一。基于母乳研究推出的奶粉,更好地滿足了中國寶寶需要,贏得了市場高度認可。近年來,圍繞民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飛鶴還開展全齡營養布局,以自主創新助力全齡人群更健康、更長壽。
提升研發效能 堅持普惠大眾
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行長 李南青
微眾銀行始終秉持“讓金融普惠大眾”的使命,以科技為發展引擎,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得性和滿意度。
微眾銀行“微業貸”“微粒貸”等數字化金融產品,累計服務個人客戶超過4.2億,累計申貸中小微企業超過580萬家,便捷、高效、低成本地為大眾提供銀行賬戶、存款理財、小額信貸和支付結算等綜合金融服務。
“微業貸”是微眾銀行運用數字技術推出的全線上化、無抵押的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產品。截至2024年末,“微業貸”已覆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批發零售業、制造業、建筑業貸款余額占比超70%;授信客戶中,企業征信白戶占比超50%,助力化解小微企業首貸難題。
微眾銀行保持高水平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員數量始終占全行員工總數50%以上。大力推動開源技術發展,截至2024年末,微眾銀行對外開源項目已達38個,覆蓋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打造“AI原生銀行”,構建完整AI工程化平臺,建成公共算力資源池,大模型日均調用超4萬次。開發包含各類AI Agent(智能體)在內的超過220個AI應用,并在研發效能提升、智慧辦公、業務營銷、客戶服務和風險管理等場景落地應用。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5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