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5日電 題:日本作家本田善彥:利用所謂“臺灣意識”操弄身份認同是投機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臺灣已經結束日本殖民統治80年,一些人還在利用所謂‘臺灣意識’操弄身份認同,我認為這就是投機。”日本歷史作家本田善彥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民進黨當局日前舉辦所謂“歐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賴清德出席并講話。當日他還現身臺南,紀念日據時期的殖民者八田與一。在本田善彥看來,一天之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方與戰敗方之間游移,這是利用、混淆歷史來炒作當下的身份認同議題,也是投機。
“有臺灣朋友跟我說,一些臺灣人看待身份認同問題就像‘吃自助餐’,看什么合乎胃口,然后各取所需。”本田善彥對此表示認同。他指出,這些人強調的所謂“臺灣意識”,從來都不是一種固化、確定的“意識”,也不是一個可被嚴肅定義的名詞。多次接受其采訪的全國臺聯原副會長郭平坦曾對他表示,島內社會常說的“臺灣意識”并不等于“臺獨”意識,傳統的臺灣民眾具有濃厚的中國意識。
本田善彥續指,從歷史來看,現在的一些臺灣人反而是看哪種“意識”對自己有利、方便,就“選用”哪種“意識”傍身。“這是我所說的投機的意思。”
與家人在臺生活超過30年,本田善彥在臺灣廣播媒體有過履職經歷,也與日本媒體合作報道島內事務。他投書香港《亞洲周刊》近10年,所寫專欄是許多讀者了解兩岸及東亞議題的一扇窗口。
“如果沒有政治操作,兩岸關系緊張程度不會有今天這么嚴重。”他說,2008年開始,在臺灣能明顯感受到社會民眾對大陸游客的親切感。但自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來,島內風氣發生變化。從2016年5月起,兩岸關系開始惡化,臺灣社會對大陸的抵觸情緒不斷累積。
本田善彥認為,某種程度上,臺灣一些人對日本的態度也是隨兩岸關系變化而發生轉變。2016年以來,臺當局對大陸的態度愈加惡劣,與此同時愈發頻繁強調所謂“臺日友好”。而過度夸大所謂“臺日關系”是不切實際的,很容易造成島內民意的誤判。
他指出,發表此類言論者是刻意用這一方式強調“兩岸之間有距離”,表態“臺灣要疏遠大陸”。可反過來看,越是這樣強調,越說明兩岸關系對于臺灣的重要性。
本田善彥2015年在臺灣出版《臺灣人的牽絆》一書中文版,詳述日據時期出生的臺灣人在戰后半個多世紀,搖擺于臺灣、大陸、日本之間的微妙心態變化。
書中介紹了臺當局外事部門原公務人員林金莖的故事。生于臺南的林金莖在接受本田善彥采訪時提到,雖然在日式教育下成長,他從未自我認知是日本人,始終認為是生活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
“書中沒有寫的是,林先生還說過,在戰前,他們那一代多半認為自己是‘唐山人’,所謂‘唐山過臺灣’,老家是大陸的。在1945年臺灣光復的一剎那忽然察覺,從今天開始,自己就是(真正的)中國人了。”本田善彥說。
林金莖的父親林泮是日據時期堅持中文寫作的臺灣詩人。“林老先生對傳統中國文化格外有信心。從老一輩臺灣知識分子的‘畫像’,我能感覺到,他們在殖民統治下行為與思想的距離。”本田善彥說,這些人思想上完全離不開漢學和中國傳統文化。
在本田善彥看來,直至今日,真正在臺灣民間開枝散葉的民俗文化仍是源自大陸的傳統文化根基。“流行至今的歌仔戲、布袋戲,經歷過日據時期,也不曾見到其中有日本的元素、意象存在。”
日本作家大岡升平代表作《俘虜記》描寫的一個歷史場景,令本田善彥印象深刻:1945年8月10日晚,在菲律賓雷伊泰島美軍關押日軍俘虜的集中營內,被收容在此的臺灣俘虜敲打鍍錫鐵板,慶祝二戰勝利;日本俘虜則異常低調,臉上一副漠不關心的表情。
本田善彥說,這樣的場景說明,即便在同一支部隊里,當時的臺灣人與日本人對各自身份認同還有著本質區別。“我采訪過長期給周恩來先生擔任日語翻譯的林麗韞女士。她生長于臺灣,后來去大陸工作。她跟我反復說,臺灣人在日據時期能感受到明顯的社會歧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