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文豪攝
">圖為王松濤在檢修噴灌設備。
本報記者 張文豪攝
農諺有云:“小滿小滿,麥粒漸滿”,亦有“小滿麥斷根”之說,意思是小滿節氣后,冬小麥會逐步停止生長,只待氣候條件允許進行收割。眼下離小滿已不到一周。
日近正午,河南洛陽偃師區北窯村的麥田里,噴灌設備噴射出道道水簾。遠遠望去,幾處噴頭像是“啞了火”。種糧大戶王松濤心里著急,踩著長膠鞋小跑過去,一頭扎進了麥田。
“這里裂開了。”撥開過膝的麥子,露出水管,他又按了幾下,確定是爆裂了。關掉水閘,剪掉破損處,把水管重新接好,一通操作下來,汗摻著水在臉上直流。“小麥正在灌漿,水不能停。天熱麥子又嬌弱,不能漫灌。”王松濤說。
王松濤52歲,今年,他已經守在麥田50多天:自3月25日鋪設水管灌溉起,他便吃住在地頭的家庭農場內。3月下旬以來,河南持續晴熱高溫。澆地,成了老王的心頭大事。
“俺流轉了1200畝田地,往年過完春節,只用澆兩遍水。今年已經澆了三四遍。”王松濤說,澆地的時候,每隔12小時要換一片田,有時夜里鞋子都不敢脫,鬧鐘響起便揣著手電去鋪管、開閘,“過了灌漿期,再灌溉也改變不了收成。所以,這幾天搶澆很重要。”
不一會兒,水管修好。來到機井房,推開水閘,水花噴出,旋轉著灑向麥田。村里有10多眼機井,不少井房就在自家地頭,灌溉用水充足,電力有保障,這讓王松濤心里有底氣。
5月12日,河南召開新聞發布會。省氣象局副局長顧偉宗介紹,受前期持續溫高雨少影響,4月以來河南氣象干旱發展迅速,40%的縣(市)出現重度以上氣象干旱。其間的降雨緩和了部分旱情,但豫西、豫中和豫北的大部仍存在重度以上氣象干旱。
天公不作美,好在王松濤早有準備:年初買來滴灌管,鋪了800畝麥田。管子每畝花費100元,前期投入高,但王松濤覺得值:今年灌溉時間比去年多一倍,一天千把元的電費能接受,相比噴灌,滴灌不僅節水省電,還保墑省心,麥田長勢明顯更好。
下午3時,氣溫升至35攝氏度。踩著田埂,偃師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張飛躍匆匆趕來。他俯身撥開麥穗,抓起一撮土,在掌中攥成團,松開手土卻不散。
“老王,這塊墑情不錯,持續灌溉起效了。”作為河南省科技特派員,張飛躍到北窯村指導田間管理,“未來一周沒有雨,極有可能出現干熱風,要注意防范,做好灌溉和‘一噴三防’。”
測算小麥產量,要考慮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現在前兩個因素已經確定,千粒重還是變量。“麥粒在灌漿期逐漸飽滿。但干熱風會讓灌漿受阻,影響小麥粒重。”張飛躍說,區里組織80多名農技專業人員,正在田間指導。
偃師區山嶺相夾,小麥種植面積31.4萬畝,其中7.4萬畝為坡旱地。當地干部介紹,全區小麥預計在5月底開鐮,灌溉面積現已超30萬畝,整體形勢樂觀。但尚有3000畝左右的麥田屬于重度干旱,主要分布在丘陵中上部區域。因缺乏水源,這些小麥出現不同程度的早衰,收割時間可能會提前。
在山化鎮等丘陵地帶,一輛輛灑水車、消防車組成“移動灌溉隊”,將水送到坡嶺。這些常年“望天收”的小麥,陸續喝上解渴水。為做到應澆盡澆,當地投入各類輸水車輛150余臺、抽水泵212臺,并為各鎮、街道配備輸水軟管92千米。
抗旱保豐收,河南各地分類施策:河庫灌區加大引水流量,遠送多澆;平原灌區發揮機電井作用,調動各類排灌機械,增加澆水面積;丘陵崗區利用坑、塘、堰、壩等小型水利工程,力爭全覆蓋。記者從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截至5月中旬,河南抗旱澆灌面積超1.1億畝次。
傍晚暑氣漸消。倒入農藥混合液,升起植保無人機,王松濤在農技專家指導下,開始了“一噴三防”作業。“現在小麥生長在沖刺,我也要和時間賽跑。挺過這幾天,相信豐收也不遠了。”王松濤輕撫麥穗,已能聞到淡淡麥香。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6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