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切實把作風硬要求變成硬措施、讓鐵規矩長出鐵牙齒”。這深刻闡明了作風建設中硬要求與硬措施的關系。沒有硬要求,硬措施就會淪為“稻草人”,立在那里唬人——中看不中用;沒有硬措施,硬要求就會成為“空中樓閣”,飄在云里——好看不好攀。
把硬要求變成硬措施,體現了目的與手段的有機統一。硬要求在前,標明“該不該”之界,劃定“不可為”的紅線;硬措施在后,明確“能不能”之限,確定“不敢為”的標線,以紅線警示、讓標線帶電,讓踩線者受戒、越線者受懲。硬要求與硬措施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作風建設的完整鏈條。硬要求為硬措施提供方向指引和價值指向,確保硬措施方向正確;硬措施為硬要求提供實現路徑和保障機制,確保硬要求得以落地。這種辯證統一關系,體現了目的與手段的高度契合,是作風建設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
世間事,作于細、行于實、成于嚴。把硬要求變成硬措施,既要在“變”的過程中持續用力,又要在“成”的結果上久久為功,切實做到“變”得徹底、“成”得穩固,真正把嚴的氛圍營造起來、把正的風氣樹立起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把硬要求變成硬措施,前提是把作風建設的紀律和規矩定下來、立起來,把制度的籠子織嚴織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開局破題,堅持立鐵規矩、強硬約束,馳而不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中央八項規定聚焦調查研究、會議活動、文件簡報等關鍵領域,對作風建設作出一系列明確細致規定,直擊作風痛點,剎住了一些長期沒有剎住的歪風,糾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實踐證明,制度規矩不在多,而在于明確嚴謹、系統配套、務實管用。如果制度規矩含糊其詞、模糊不清,已經有的鐵籠子門沒關上、沒上鎖;或者柵欄太寬了,或者柵欄是用麻稈做的,那也不行。如果那樣,制度規矩就會變成可松可緊的“橡皮筋”、有形無實的“紙老虎”,難以成為鐵規矩、硬杠杠。
讓硬要求變為硬措施、鐵規矩長出鐵牙齒,內含真嚴真硬的實踐導向,必須實打實地動真碰硬,在正風肅紀中不講情面、不留死角。如果制度規定措辭嚴厲、讀之唬人,實則飄在空中、難以落地,就難以真正硬起來、嚴下去,難以發揮效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執紀必嚴、違紀必究,對違紀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堅持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正風肅紀反腐相貫通,不少過去認為不可能剎住的歪風邪氣被剎住了,一些多年難以祛除的頑瘴痼疾被祛除了,很多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得到解決,黨風政風煥然一新,社風民風持續向好。實踐證明,“應然”的硬要求變成“必然”的硬措施,最終必須落腳到“實然”的硬效果上。只有以實際行動使紀律規矩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對踩“紅線”、越“底線”、闖“雷區”的行為不回避、不遷就,不留“暗門”、不開“天窗”,才能讓鐵規發力,使禁令生威。
2021年6月,在剛剛開館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八項規定展板前停下腳步、仔細察看:“現在這里面的8條,精簡會議活動、改進警衛工作、改進新聞報道、厲行勤儉節約,做得都不錯,還是要反復講、反復抓……”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反復性,抓作風建設,是一個爬坡過坎、逆水行舟的過程,稍有松懈、停頓就會退步、滑坡甚至前功盡棄。
唯有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和“抓鐵有痕”的韌勁抓常、抓細、抓長,既緊盯老問題反彈回潮,又敏銳捕捉新表現新動向;既注重懲處震懾,又強化教育引導,不斷推動作風建設向基層延伸、向縱深發展,才能切實將硬要求化作雷霆萬鈞的硬措施,讓鐵規矩真正長出鋒利如刃的鐵牙齒。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8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