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林攝
下圖: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外景。
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供圖
"> 上圖:孔繁森同志紀念館講解員(右)為學生們講解。
徐延林攝
下圖: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外景。
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供圖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湖畔,孔繁森同志紀念館。
這天是周六,下著小雨,一輛載著聊城臨清市實驗小學師生的大巴車朝紀念館駛來。車里,教師付廣芹捧著一摞紙,上面印著孔繁森寫給女兒的家書。
“同學們,我們看到的這封信是孔繁森1993年在醫院病床上寫給女兒孔玲的。當時他剛做完手術,身體還很虛弱,心里惦記著要回西藏阿里工作,也放心不下獨自去上大學的女兒,于是寫下這封充滿親情的家書。”付廣芹說,“當時,孔繁森完全可以留在條件更好的地方,他卻兩次選擇去西藏,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那里的人民。”
“我明白了,這封信就是他‘舍小家為大家’的見證。”學生王詩漫舉起手,“老師,孔爺爺最后見到女兒了嗎?”
“雖然信里說‘爸爸還不到50歲,還能陪伴著你們年輕人跑一程’,但在寫下這封信后的第二年,孔繁森就因公犧牲,時年50歲。”付廣芹的眼眶有些濕潤。
“老師,孔爺爺為什么要在信里反復告訴女兒,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師,那時候條件這么艱苦,孔爺爺為什么能堅持下來?”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提問。
“你們提的問題都很好,這封家書不長,但充分體現了孔繁森不忘初心、廉潔奉公的精神。一會兒到了紀念館,你們就會有更真切的感受。”付廣芹說。
車輛抵達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學生們踏著銅板路上的50個“孔繁森腳印”步入館中。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學生張嘉萱指著墻上的字問,“孔爺爺工作的地方,夏天也會下雪嗎?”
“那里平均海拔4500米,常年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每年7、8級大風天可達140天以上。孔繁森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的,有一次差點丟了性命,甚至連遺書都寫好了。”講解員說。
屏幕上播放著孔繁森的遺物影像:打補丁的棉衣、空癟的錢包,還有永遠沒能寄出的小花帽……“他自己洗臉都舍不得買香皂,衣服上打滿了補丁,卻把工資攢起來,幫老人看病,給孩子送書本。”講解員說。
一路走,一路看,孩子們若有所思,腳步漸慢。
付廣芹讓大家坐下來,發下一張張紙:“現在,請大家想象一下,假如你是孔爺爺的小信使,需要你把這封家書的溫暖和力量傳遞給更多人,你會怎么做呢?可以畫一幅畫,或者寫一篇日記,也可以和小伙伴們分享這個故事……只要心里裝著愛與擔當,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新時代的‘小英雄’。”
孩子們或認真思考,或奮筆疾書。
“媽媽,今天我看到孔爺爺棉衣破了都不舍得換新的,卻把錢用來資助藏族孤兒。我以后也不能亂花錢,要用它們幫助有需要的人!”
“爸爸,孔爺爺兩次主動去西藏工作,雖然我現在還不能去,但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盡我所能分擔家務……”
“老師,我想給孔爺爺寫一封信。”學生尚蘆睿自告奮勇,挺直腰板,大聲朗讀信的內容:“尊敬的孔繁森爺爺,今天學習了您給女兒的家書,了解了您的光榮事跡,我深受啟發。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要將個人和國家、人民緊緊連接在一起。您雖然缺席了女兒的畢業典禮,卻為無數藏族孩子點亮了道路。您雖然沒能常伴家人身邊,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大愛。您希望女兒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我也要好好學習,增強本領,長大后幫助他人,回報社會……”
窗外,雨停了。太陽從云層里鉆出來,給孔繁森塑像披上一層金紗。孩子們排隊走出紀念館時,停住腳步,面對塑像,齊刷刷舉起右手,行少先隊隊禮。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1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