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賀 勇攝
"> 賽里木湖水天一色,吸引各地自駕游客。
本報記者 賀 勇攝
核心閱讀
為了守護好賽里木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推行禁牧休養,修復草原植被,治理入湖溪流。在多年保護治理下,賽里木湖及其周邊生態環境改善,助力當地發展多元業態,帶動群眾增收。
8月的新疆賽里木湖,天藍水闊,青山疊翠。湖畔的小賣部里,店主俄熱扎·托留別克低頭清點著貨架——這個曾在草原上追著羊群跑的姑娘,如今開著這間小店,單日營業額過千元。
俄熱扎家的變化,正是賽里木湖的變化帶來的。近年來,賽里木湖所在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推行禁牧休養、植被修復、強化環境監管執法等舉措,精心守護賽里木湖,生態保護帶來的發展優勢惠及當地群眾。
禁牧護草
“牛羊挪窩,草長起來了”
賽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山冷水湖。湖畔有片茂盛的、能藏住羊群的草地,正是俄熱扎兒時記憶里的模樣,“小時候放羊,羊往草里一臥,連腦袋都瞧不見。”
然而,隨著牛羊越養越多,草場逐漸“薄”了。“草剛冒過腳脖子就被牛羊啃沒了,風一刮,土往湖里跑,水也渾了,看著心疼。”俄熱扎說。
保護“賽里木湖藍”,刻不容緩。2012年起,禁牧、休牧、輪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制度在賽里木湖重點保護區域落地。截至目前,環湖禁牧面積累計達42.5萬畝。核定草場載畜量、退牧還草、牧民定居……一套系統性舉措全面實施。
“起初,不少牧民想不通。”賽里木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綜合執法局局長樊江偉坦言。為此,當地干部帶著衛星遙感圖、草場監測數據深入牧民家中,掰開揉碎算生態賬、長遠賬:“羊群超載,草皮被啃光,風沙就來,湖水也保不住。”同時,當地嚴格落實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政策托底,道理講透,“要生態”逐漸成為牧民的共識。
讓禁牧真正落地見效,還需解決牧民的實際困難。州市縣鄉村五級聯動,逐戶摸排草場情況,協調溫泉縣等地的替代草場,解決200多戶牧民的轉場難題。賽里木湖景區實施人工種草、圍欄管護,縮短草場自然恢復周期。
“牛羊挪窩,草長起來了。”樊江偉說,130余萬畝草場生機盎然,植被覆蓋率超95%,較禁牧前提升35%,畝均產草量至少增加50公斤。令人欣喜的是,一度難覓蹤跡的雪豹、北山羊等珍稀野生動物,如今時常現身。
治水凈湖
“十幾米深的水底,沙石紋理清晰可見”
在賽里木湖從事帆船行業的戴旻,最愛月亮灣,“從船上往下看,一眼能望到底。十幾米深的水底,沙石紋理清晰可見。”
湖岸邊的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上傳著數據:近年來,賽里木湖水質已穩定提升至Ⅱ類,部分區域達Ⅰ類標準。
“水清了,游客越來越多。”戴旻指著岸邊排起長隊等待坐船的游客,語氣里透著興奮。
賽里木湖是高山堰塞湖,水體封閉,自凈能力弱,如何護好一湖清水?
“近年來,我們實施賽里木湖生態保護項目,涵蓋溝道治理、岸線加固、生態修復等。”管委會資源環境管理局林業工程師阿布都瓦力·阿布力孜說,全方位呵護,既得有系統思維,更需要細節匠心。入湖溪流科學布設梯級擋水堰,有效減緩流速,促進泥沙沉降;取締所有環湖捕魚點,船只只允許進入湖心開展規范捕撈……
景區內產生的污水如何處理?管委會旅游發展管理局副局長余亭給出答案:“污水統一收集,再由專用罐車運至距湖3公里外的兩座污水處理廠。污水經處理達標后,可以回用于湖區綠化,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依湖發展
“放下牧鞭,端起旅游碗”
俄熱扎的小店生意興旺,不遠處,是她的丈夫與3名牧民合伙組建的觀光馬隊,旺季時馬隊月收入3萬多元。“放下牧鞭,端起旅游碗,日子越過越好!”俄熱扎說。
生態改善,實實在在轉化成發展機遇。2021年5月,賽里木湖景區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今年以來,截至8月18日,景區接待游客576.19萬人次,同比增長12.39%。
“生態旅游蓬勃發展,催生了湖畔豐富多樣的業態,也為牧民提供了在家門口的就業創業機會。”余亭介紹,今年1月起,管委會聯合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和文旅部門,定期為牧民量身定制培訓課程,包括旅游服務規范與禮儀、普通話溝通技巧等。
“游客玩得舒心,口碑傳開了,我們的生意才能長久。”俄熱扎笑著說。
發展旅游產業帶來的收入,惠及更多群眾。博樂市、溫泉縣等地,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鄉鎮衛生院設備換新,鄉村公路通到了牧民定居點門口……“生態好了,旅游興旺了,更多群眾能夠受益。”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莉英說。
“把水護得清亮亮的,草長得密實實的,我們的日子才能越過越紅火。”俄熱扎站在湖邊,看著湖水映著藍天、綠草鋪向山腳,有感而發。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0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