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沙娜在設計展覽館外立面圖案。
常沙娜近照。
常沙娜設計的天頂裝飾效果圖。
以上圖片均為常沙娜工作室提供
"> 常沙娜臨摹的飛天像。
以上圖片均為常沙娜工作室提供
人物小傳
常沙娜,1931年生,浙江杭州人。曾任教于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后擔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榮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美術家稱號,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名譽會長。她系統整理和研究敦煌圖案,先后參與人民大會堂外立面和宴會廳建筑裝飾的圖案設計,民族文化宮、首都劇場、首都國際機場等國家重點工程建筑裝飾設計和壁畫創作,主持設計中央人民政府贈送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雕塑《永遠盛開的紫荊花》,作為總顧問參與指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工程建筑外立面裝飾工程的設計工作等。
北京順義區一棟安靜的小樓里,陽光斜斜穿過窗戶,在木質餐桌上投下光影。常沙娜坐在桌邊,看見記者手捧鮮花,她的眼睛驟然亮了,“來啦。”
她緩緩起身,執意要親自打理。那雙布滿歲月痕跡的手,仔細揀出舒展綻放的向日葵、玫瑰,剪去多余枝葉,修整成同一高度,動作慢卻很穩。家人接過花枝,依著她眼神示意的方向,插入花瓶。
對花的喜愛,早已融入常沙娜的生命,如同她對敦煌藝術的執著,從未稍減。
12歲那年,她跟隨父親常書鴻來到漫天黃沙的敦煌。莫高窟里那些絕美的壁畫,成為她少女時期的陪伴,也成了她守護一生的事業。
初遇敦煌
“我的名字叫沙娜,沙漠的沙,很多人以為是敦煌的緣故。其實,我出生的時候,敦煌是那么遙遠。”
法國里昂有一條河,叫索恩河。1931年,在里昂國立美術??茖W校學習油畫的常書鴻決定,用索恩河的法語諧音為剛出生的女兒命名——“沙娜”。
1935年秋的一天,在塞納河畔一個舊書攤上,常書鴻無意間翻到了一套六大本的《敦煌石窟圖錄》,收錄了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在中國敦煌莫高窟拍攝的300多幅壁畫、雕塑作品照片。這些照片讓他震撼,“那是讓我感到陌生的東西”。常書鴻下定決心,要回國尋訪敦煌。
1936年,常書鴻回國。次年,常沙娜跟隨母親登上歸國的輪船??偹銏F聚的一家人,卻在盧溝橋的槍炮聲中被迫逃難。
“1943年晚秋,我們從重慶搬到了敦煌。”這段經歷給常沙娜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父親興奮的話語,牛車上凍僵的人,黑乎乎的屋子,以及千佛洞前早已凍成白花花一片的大泉河。
天高地闊,滿目黃沙,無盡蒼涼。在敦煌的新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第一頓飯,只有一碗大粒鹽、一碗醋、一碗水煮切面——后來才知道,在敦煌,醋是必須吃的,因為當地的水堿性很大。
物質生活雖然困苦,但一進千佛洞,常沙娜便著了迷,“陽光照進洞口,里面有那么多從未見過的壁畫、彩塑,鋪天蓋地,色彩絢麗……”
大漠荒煙中,常沙娜修行著“自己藝術人生第一階段沒有學歷的學業”。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每天早起練字、學法語,然后像研究所工作人員一樣,蹬著蜈蚣梯,去洞窟臨摹壁畫,晚上畫速寫。
正值豆蔻之年,常沙娜對臨摹壁畫非常著迷,“我不用大人催,看見誰上洞就跟著,看他們怎么畫,我就跟著學。”太陽落山,洞里的光線越來越暗,她常常意猶未盡,難以停筆。
1948年,常沙娜前往美國學習,課程包括素描課、美術史課、透視課、色彩課等?!拔腋杏X并不難,特別是繪畫專業課?!背I衬然貞洠讯鼗驮丶尤朐O計中,菩薩、飛天、蓮花、祥云……她想念敦煌,這些元素就到了筆下,線條活了,畫面也活了。
而那些獲得生命的線條與畫面,一直伴隨她至今?!吧衬龋灰浤闶恰鼗腿恕?。”父親的這句話,她記了一輩子。
傳承敦煌
走進常沙娜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玄關處擺放的熟褐色大盤:白色的鴿子,搭配卷草紋,鑲著金邊——既是現代風格,又帶有敦煌意蘊。
這就是景泰藍和平鴿大盤(復刻版),被譽為“新中國第一份國禮”。20世紀50年代,常沙娜在恩師林徽因的指導下,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設計紀念禮品。她記得,“林先生講,可以把鴿子的意象用在藻井上。如果用和平鴿,就要有民族的元素,要與西方的和平鴿不一樣。”
將敦煌元素應用于生活和現代工藝,為常沙娜開啟了獨特的藝術設計之路。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常沙娜接到任務,要為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設計天頂裝飾。
受敦煌藻井圖案啟發,常沙娜在天頂中央設計了一朵唐風圓形浮雕大花。“只設計花瓣不行,得把通風口及照明燈組合在里面。”工程師張镈點醒了她。經過連夜修改,最后完成的設計方案,把唐代的花飾圖案與通風、照明的功能需求及不同材質的組合統一起來,再用敦煌風格的富麗圖案組織。
“這絕不是我一個人完成的,而是大家心血的結晶?!贝撕螅凇饵S沙與藍天》一書中,常沙娜坦言,張镈的教導非常重要。
隨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學習,任清華大學營建系工藝美術教研組助教,調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直至擔任院長……回顧來路,周恩來總理當時對設計風格提出的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要堅持“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理念,成為常沙娜一生的藝術堅守。她還將敦煌元素帶入北京展覽館、首都劇場、民族文化宮等城市地標建筑。
1997年初,常沙娜主持設計的紀念雕塑《永遠盛開的紫荊花》以匿名身份投稿,在眾多方案中被選中,最終成為中央人民政府贈送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禮物。
設計靈感如何獲得的?常沙娜和團隊在香港街頭走訪,一株株紫荊樹映入眼簾,“紫荊花舉目皆是,我真的是興奮不已。紫荊花是香港的區花,香港的區徽上不也是盛開的紫荊花嗎?”雕塑方案的雛形由此產生。
同年7月1日,東方之珠,舉世矚目?!队肋h盛開的紫荊花》“綻放”在香港,見證了香港回歸的歷史時刻。
花開敦煌
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隨后常沙娜開始臨摹敦煌壁畫。2014年,“花開敦煌——常沙娜藝術研究與應用展”啟動,迄今已巡展數十座城市,仍在持續進行。
2024年,“花開敦煌——常沙娜從藝八十年藝術與設計展”在中國工藝美術館舉辦……從敦煌臨摹、花卉寫生到首都“十大建筑”的新應用,展覽展出了常沙娜在莫高窟學習時臨摹的30余件作品、35幅花卉創作,還有60多年的教學、研究內容,以及與父輩的往來書信、繪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建筑手稿。
藝術人生,生生不息。
兒子崔冬暉說,母親年事漸長,生活慢了下來。她每天早早起來,但不再奔忙,只是坐在一把椅子里,閱讀,聽新聞,打瞌睡。興起時還是要畫畫,畫一些石窟復原的圖案,那是刻在她腦子里的圖案。
這樣的藝術隨筆,成就了2024年春晚舞臺上驚艷眾人的《年錦》。節目選用從敦煌藻井中提煉的基本構圖,選取漢代云氣紋、唐代瑞獅紋、宋代植物花卉紋等吉祥紋飾,既保留傳統紋飾的造型規范,又使其更符合當代審美趣味。
“我一輩子都在跟紋樣打交道,但給春晚設計紋樣,是頭一回。”她在《年錦》創作手稿上寫下“生動”“活躍”“變化”三個關鍵詞,表達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遠不會過時”的理念。
2025年7月30日,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外排起長隊,其中,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大型多媒體動態影像《天人合一》引人駐足:通過先進的動畫技術,敦煌寶相花、蓮花、龍鳳等元素隨著節氣更迭交織在一起。
“《天人合一》的展示圖案,都取自我臨摹的敦煌紋樣,敦煌是中國的藝術寶庫,文化內涵深厚?!边@件由常沙娜創作的作品,將她畢生對敦煌壁畫、圖案紋樣的研究成果與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完美融合。
人生天地間,倏忽數十載。有人追逐萬紫千紅,有人堅守一事一生。雖然在敦煌的時間只有幾年,但這輩子她最想念的地方就是敦煌。她常說,“愿一生一世守護敦煌藝術”,自己一輩子就干了4件事:敦煌藝術、花卉寫生、裝飾藝術設計、藝術設計教育。
2025年3月26日,北京雅昌藝術中心,當寫著“生日快樂”的蛋糕緩緩推到跟前時,常沙娜滿臉燦爛。戰爭、學習、病痛……種種經歷,都匯集成聚光燈下的縷縷白發,宛如一朵“敦煌之花”,裝點在民族藝術大花園里,吐納著屬于自己的芬芳。
在現場,常沙娜深情地說,她常常覺得,人生就像一幅壁畫。起稿時充滿夢想,上色時歷經艱辛,最后褪色了,留下的卻是真誠與熱愛。如果還有來生,她還是愿意做敦煌的一粒沙,隨風落在洞窟前,靜候下一個拾起畫筆的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