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9月4日電(張煜歡)在西子湖畔,一座廣濟醫學文史館靜靜佇立。它見證了歲月的滄桑,也承載著無數人的記憶與希望。
1869年,浙大二院的前身廣濟醫院成立,取“廣澤濟世”之意,其也是中國西醫發源地之一。1931年,學界泰斗蔡元培先生為廣濟醫院題寫“濟人壽世”四字,這四個字后來被刻在浙大二院的門樓上。
在抗日戰爭期間,廣濟醫院院長蘇達立帶領廣濟醫院醫務人員挺身而出,為在浴血奮戰的中方傷兵提供醫療保障,默默支持著抗戰。不僅如此,地處杭州市中心的廣濟醫院還成為當時的聯絡中心,除了治病救人,也承擔起難民收留、分流等救助工作,被譽為“孤島里的一盞明燈”。
廣濟醫學文史館。浙大二院供圖走進館內,陳列的各種文物、資料,無聲地訴說著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據工作人員介紹,廣濟醫院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X光機、自來水塔、發電機等設備,人員醫療素質精湛,骨科、外科實力尤其突出。憑借先進的設備與強大的救治能力,廣濟醫院也成為抗戰時期關鍵的后方醫院。
廣濟醫院院長蘇達立在日記中記載,1937年8月的一天,醫院接到通知,下午要接收35名重傷員。然而到了下午,送來的重傷員竟超過了60人。傷兵抵達杭州后,根據傷情作了簡單分流,所有醫院能收治的傷員都達到飽和。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醫務人員全力以赴的決心。”蘇達立在日記中如是寫道。當時,醫院幾乎出動了所有的工作人員,包括醫生、護士、藥劑師、行政人員,加床收治。
最后,廣濟醫院收治了大約50名傷員,每天還要照料20名左右的輕傷員。醫生、護士、藥劑師們把加床推進病房,冒著盛夏的高溫為傷員清洗、喂食、穿衣,并悉心處理傷口。
第二次淞滬會戰爆發后,約萬名傷員涌入杭州,被安置在醫院、學校及多處公共建筑里。作為紅十字會秘書長,蘇達立積極承擔杭州幾個難民營的組織聯絡重任。
抗戰前期的廣濟醫院俯瞰圖。浙大二院供圖蘇達立在日記中記載,那時,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離開杭州,許多老字號店鋪紛紛關門,大量家庭陸續搬走。
后來,醫院把剩余的大部分民眾集中安置在兩個大型難民營里——蕙蘭學院(今杭二中)和瑪瑙寺。在略顯擁擠和局促的環境里,醫護們面臨的很大一個問題是預防傳染病——斑疹傷寒,一種由虱子傳播的疾病。
醫護們意識到,想要預防斑疹傷寒爆發的唯一方法是大規模為百姓除虱。于是,他們在城里四處尋找,費大力氣買來了兩臺舊消防車上的鍋爐,并制作了兩個鐵筒作為消毒器,以此降低傳染病風險,也挽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后來被日軍關押在海防路集中營從事醫療工作的蘇達立被釋放。同年10月1日,一度被日軍被征用的廣濟醫院也正式歸還。
這一盞“孤島”里的明燈,光源匯聚五洲四海。如今在西子湖畔,浙大二院于廣濟醫院松木場分院的舊址上,精心復原修繕了分院建筑,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起廣濟醫學文史館,讓一段段被塵封的歷史得以重現于世。
展館中不僅陳列著當年的醫療器械、文獻記錄,還有許多珍貴的老照片和親歷者的口述資料,向參觀者生動還原了那段艱難歲月中的點滴細節。這些展品以無聲的方式傳遞著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光輝,也提醒著后人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浙大二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這不僅是一次歷史的回顧,更是一場關于生命價值與社會責任的深刻思考。醫院將以史為鑒,帶著這份醫者仁心,守護生命應有的溫度與尊嚴。也希望每位走進這里的觀眾都會帶著新的感悟離開,將這份記憶延續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