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通訊員 宋文超 袁 媛 鄭夢桃 圖/記者 楊 鑫
雨后的商州如詩如畫(資料圖片)
5月7日,市民在丹江健身步道上晨跑。
巍巍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醉美商洛山清水秀,如詩如畫。商洛市地處秦嶺腹地,全域面積1.93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69.6%,是“中國氣候康養之都”。近年來,商洛市深挖氣候生態資源優勢,率先探索建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譜寫出助力全市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璀璨華章。
擘畫宏偉藍圖 把脈氣候經濟
觀云測雨,揚帆起航。商洛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22℃商洛·中國康養之都”發展戰略以來,全市以發展氣候經濟為核心,按照“形成一套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機制,制定一個氣候經濟發展規劃,搭建一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創建一系列氣候生態品牌,構建一套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支撐體系”的“五個一”建設目標,圍繞氣候品牌創建、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候生態公園建設、“氣象+”融合發展、氣候生態監測站網建設等內容,根據近20年氣象觀測數據、近10年商洛市生態環境、森林資源監測數據和相關文獻,對商洛生態氣候休閑養生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和比較研究,揭示出商洛生態氣候及休閑養生資源特色,編制了《商洛康養產業鏈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商洛市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方案》等,為商洛市發展氣候經濟提供了科學支撐。商洛市與海南省、浙江省麗水市同步被中國氣象局列為全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市。
織密生態網絡 夯實數字底座
“爬坡過坎,滾石上山”。商洛市通過不懈努力,以氣象大數據為依托,創建了“氣象+旅游”“氣象+民宿”“氣象+康養”“氣象+研學”數字底座一系列“氣象+”模式,推動氣候康養經濟快速發展。
哪里山青水綠、哪里康養宜居?商洛好山好水好生態,用數據說話。為加快推進全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試點工作,商洛市縣兩級投資建成105套北斗衛星氣象站、87處天氣氣候景觀觀測站、56個負氧離子生態站、2個森林生態系統觀測站、1個溫室氣體觀測站、1個水域生態觀測站和1個農田氣候觀測站,在全市21個氣候宜居示范創建小區、13個城市公園布設了氣候生態監測站,與原有衛星遙感、雷達、地面氣象監測網絡等構成“空、天、地”一體化、全天候、多維度的立體氣候生態監測站網,秦嶺氣候生態觀測站網布局不斷優化升級。建成了氣候生態大數據展示平臺和“8+1”氣候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形成全市氣候生態監測一張網、顯示一張圖、多部門數據融合、服務產品多終端發布的綜合業務系統,多部門聯合促進氣候、生態、康養、旅游深度融合,開展花期、天氣氣候景觀(云海、晚霞、雪凇、花期、紅葉等)、康養指數、氣候生態康養評估等多種氣候生態預報業務,推動旅游產業發展;商洛市成立秦嶺氣候經濟研究院,積極打造秦嶺氣候博物館、金絲峽氣候博物谷,建立“氣候康養試驗研究基地”,開展氣候康養效應、不同氣候區氣象敏感性疾病發病風險、“氣候療法”等相關研究,構建起集“產、學、研、用”于一體的氣候醫療康養產業體系,真正把商洛打造成為舒心宜居、身心宜養、開心宜游、安心宜業的“中國氣候康養之都”。
聚焦綠水青山 打造品牌矩陣
業廣惟勤,精準發力。商洛市緊密結合鄉村振興計劃“一鎮一景”“一鎮一品”,申創一批“氣候好產品”“特色氣候小鎮”。在中國氣象局大力支持下,商洛市成功創建6個“中國天然氧吧”縣、2個“中國氣候宜居縣”、3個避暑旅游目的地、26個省級特色氣候小鎮等一系列生態品牌,鎮安塔云山、商南金絲峽等17個景點因云海、紅葉等特色氣候景觀榮獲“全國天氣氣候景觀最佳觀賞地”稱號,核桃、茶葉、金銀花等8個特色農產品完成氣候品質認證,柞水黑木耳、洛南紅仁核桃等4個農產品被貼上國家級“氣候好產品”金標簽,全市氣候生態品牌IP矩陣初步形成。不斷豐富的氣候生態品牌,持續釋放生態紅利,協同推進商洛市旅游、康養等綠色經濟發展,進一步壯大了全市氣候康養產業鏈。
燦爛的氣候經濟之花,必然結出豐碩的生態成果。商洛市正憑借氣候資源打通“兩山理論”的轉化路徑,逐步把生態、氣候、康養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形成了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商洛模式”。
傳統的山水旅游正加快向氣候康養旅游升級,春賞花、夏避暑、秋賞紅葉、冬避霾等康養旅游形式豐富多樣,“文旅+”“農旅+”“學旅+”以及醫療康養、運動康復、旅居研學、藥膳美食、商務會議等新業態蓬勃發展,賽事經濟、露營經濟、研學經濟、親子經濟等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以高山、水岸、森林、芳香、洞穴療法為代表的氣候療愈產業加快成長,商洛已成為人們養心、養肺、養眼、養身的好去處,綠水青山的好顏值正一步步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