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鎮安縣云蓋寺鎮花園社區,一排排規劃整齊、設計新穎的建筑群體,在蔥蘢的大山映襯下特別亮眼。搬遷群眾姚陽眉說:“搬進小區后,我就在中小企業孵化園上班,比起過去生活的大山垴,這里好了很多很多。”
鎮安縣山大谷深,地質災害頻發。為此,縣上采取把受貧困和災害威脅的群眾從山上搬到山下,從深山遷入城鎮,從生態脆弱地遷入園區,從地質災害點遷入社區的扶貧移民模式。花園社區的老百姓便從這種集中安置中得到實惠。
在花園社區建設中,該縣按照“靠城、靠鎮、靠園區”思路,依托云蓋寺鎮國家級重點鎮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的地域優勢和歷史人文底蘊,精心打造陜南移民搬遷綜合示范項目。在建設理念中,縣上探索“以產定搬、以搬拓城、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產業安置模式。經過三年多的實踐,這里有了城市的面貌和景象,群眾把云鎮花園社區喜稱為“搬遷新城”。
為了解決搬遷群眾就業難題,按照“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的思路,在黑窯溝配套建設了茶葉基地,在巖灣建起了現代農業示范園,成立了畜禽養殖和大棚蔬菜專業合作社。三年來,該縣大力開展技術培訓,通過能人帶動發展有組織的外出務工2000多人,年增加工資性收入3200多萬元。結合旅游名鎮建設,鼓勵引導發展農家樂、商貿、物流及建筑裝飾等二、三產業,新發展農家客棧100多戶。縣政府還投入資金6000萬元,建起了中小企業孵化園區。目前,已有美云秦繡、普瑞電子、凱瑞宏星電器等多家企業落戶園區投入生產,有700多名搬遷群眾就近就業。
謝培琴是花園小區首批遷來的搬遷戶。美云秦繡工藝品有限公司投產后,她就進廠學習秦繡技術,現在年收入在兩萬元。回族青年馬鵬,瞅準花園社區聚集的人氣,夫妻倆在中小企業孵化園區路邊辦起了清真牛羊肉泡饃館,月收入一萬多元。
目前,花園社區搬遷一期工程30幢全部入住,二期工程已經竣工,綠化、美化、亮化全部到位。標準化幼兒園、文化書屋、社區衛生室、老年活動中心和社區文體活動場所,為搬遷群眾開辟了廣闊的文化娛樂空間。(譚顯根 陳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