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生病,叩拜老醫師,走上行醫路;鄰村沒村醫,主動擔重任,成為群眾健康守護神。趙昌盛10年間換了3輛摩托車,跑遍了金嶺村的溝溝岔岔,用醫德和人品贏得村民贊譽。
柞水縣瓦房口鎮位于縣城東南部,地處秦嶺南麓、九華山沿脈,境內群山連綿交錯,大部分村民居住在深山之中,是柞水有名的貧困鎮之一。
初中畢業回到瓦房口鎮老莊村務農的趙昌盛,原以為從此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地過上一輩子,卻因機緣巧合,走上了行醫之路。
1990年秋季的一個晚上,父親突然患病,上吐下瀉,趙昌盛連忙趕到5公里外的醫生家中,醫生當時卻外出了,第二天早晨才趕到家里給父親看病。看到父親生病難過的樣子,趙昌盛從此萌生了學醫的念頭。
學醫的心思在趙昌盛的心里翻騰,沒有基礎怎么辦,一本中醫入門成了他的啟蒙書。趙昌盛的叔父趙世恒是一名退休醫師,看到他一門心思要學醫,而且很是勤奮,便收他做自己的弟子,從此趙昌盛便走上了學醫之路。因為勤于鉆研,趙昌盛很快就成了叔父的助手,其間,趙昌盛還多次參加了縣上的鄉醫培訓。2000年,趙昌盛在老家辦了一家藥店。
2005年,金嶺村村醫外出打工,村子里群眾有個頭疼腦熱的很不方便,村支書柯亨武便聯系趙昌盛,讓他來村里當村醫。從此,趙昌盛便來到離家10公里的金嶺村,這一干就是10年,并很快贏得了村民的贊譽。
2006年7月的一天,金嶺村一組的馮道梅頭部受了外傷,流血不止,捎信讓趙昌盛去治療。“接到信息,當天還在下瓢潑大雨。”趙昌盛說,雖然患者只是住在河對岸,但因為山洪暴發,他只好繞行了3公里的羊腸小道。路途中,幾次遇到山石滑落,好在都僥幸逃脫。由于及時對患者進行了包扎,避免了病情惡化。像這樣冒著惡劣天氣出診的事情,趙昌盛在這10年里不知經歷了多少。每當別人問起他害不害怕危險時,他總是呵呵一笑說:“既然當了鄉醫,就要給群眾解除傷痛,個人的危險不算什么。”
去年冬天,金嶺村五組的徐家貴老人在兒子的攙扶下來到趙昌盛的診室,強行要送他一個大紅包。趙昌盛婉言謝絕后,老人兒子仍把紅包偷偷塞進柜臺里走了。趙昌盛發現后,立即趕到老人的家中,把紅包還給了老人,并對他說:“你現在病好了,我們大家都為你高興,你送紅包干啥呀!”
原來,60多歲的徐家貴是一位留守老人,兒子在深圳打工。去年9月,老人頭暈,趙昌盛上門給老人打了7天針,病情稍微有些好轉,趙昌盛診治后,建議老人最好到縣醫院治療。哪知老人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在10月底的一天深夜發病,病情十分嚴重。趙昌盛電話里知道消息后,立即騎摩托車冒著黑夜趕到老人家,將老人送到了縣醫院及時治療,直到聯系上老人親屬到醫院后,他才放心返回。
初到金嶺村時,趙昌盛受了不少的苦,租住在村民家中,整天過著風餐露宿的生活。他經常為村民上門服務,10年已經換了3輛摩托車。2013年為了衛生室驗收達標,他搬到了金嶺初小的院中。
10年來,雖然離家只有10公里,但趙昌盛一兩個星期才回去一次。多年的辛苦讓不到50歲的趙昌盛頭發已經花白。其實,趙昌盛家里的日子是很不錯的,大兒子在阿聯酋打工,一年能收入10多萬元,小兒子在縣上一家醫院上班,家里根本不用他這么勞累。每當有人問他“收入這么少、離家這么遠,為何還要拼命地工作”時,他說:“當鄉醫習慣了,再說我不干了,鄉親們就不方便了。”
10年了,趙昌盛早已習慣了這村醫的角色。(朱恢軍 王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