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做好新時期的陜南移民搬遷工作,丹鳳縣進一步拓展發展理念,引進了“產城融合”的新概念,給過去的“五位一體”賦予新的內涵,衍化為使移民搬遷、產業園區建設、小城鎮建設、消費市場培育與精準扶貧同步推進的新“五位一體”思路。
此時,陜南移民搬遷成了“關鍵詞”,在促進山區群眾脫貧致富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成了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牛鼻子”。
要用好“五位一體”新模式,丹鳳縣把龍駒、商鎮、棣花鎮、竹林關鎮“四大區域”作為實踐的主戰場。
丹鳳縣采取了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文化旅游景區、新型社區“四區同建”,直接把移民戶帶到了城鎮化的大路口。凸現龍駒現代服務業發展區、商鎮統籌城鄉示范區、棣花文化旅游開發區、竹林關生態宜居示范區等“四大重點區域”的輻射效應,讓移民集中安置點往四大區域“粘”,發揮園區帶動作用,解決移民的再就業問題。目前,像華茂牧業、民樂蔬菜、山凹凹生態養殖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恒大產業、堯柏水泥、東河工業園等工業園區及棣花文化旅游示范園,一下子作用得到顯現,為移民戶創造就在商鎮老業崗位超過了萬個。
同時該縣在陜南移民安置集中點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社區建設、產業發展等“一攬子”快速融入計劃,實行水電路視訊一次配套到位,綠化美化靚化同步推進,幼兒園、衛生所、文化站等一同規范化到位,推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同步發展,使該縣的竹林關江北安置點、商鎮老君移民點,一幢幢漂亮的樓群拔地而起,與之映襯的產業園區相依相連,仿佛在一夜之間,古老沉寂的鄉村便披上了城鎮化的面紗。

“十大基地”:開辟富裕搬遷新天地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是陜南移民搬遷的總要求。也是實現搬遷群眾安居夢的核心。為此丹鳳縣把重點放在特色產業發展上,讓產業留人,用產業鼓起搬遷戶的“錢袋子”。
如依托肉雞、生豬、核桃、蔬菜等優勢產業,縣上著力打造5000萬只肉雞標準化生產基地、百萬頭生豬標準化基地、“一線五路”30萬畝良種核桃基地等“十大產業基地”,著力壯大華茂、民樂等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十大基地”帶動更多的移民搬遷戶脫貧致富。
圍繞打造5000萬只肉雞標準化生產基地,在商鎮王塬、土門鎮土門村等村附近建設標準化肉雞生產基地,帶動移民戶新建現代化疊層籠養雞舍和玻璃鋼標準化雞舍。圍繞建設百萬頭生豬標準化基地,扶持移民戶建設標準化豬場和規模肉羊場,重點支持萬頭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成達效,擴建生豬規模養殖場。圍繞建設312國道沿線4000畝設施蔬菜基地,以武關鎮南坪村、鐵峪鋪鎮東川村、棣花鎮萬灣等村為重點,以商洛民樂公司等4個公司為龍頭,建成4000畝設施蔬菜基地。

竹林關移民安置點依托桃花谷、州河北采摘園發展旅游三產,鼓勵移民搬遷戶開辦農家樂20余戶,這些農家樂戶均年收入10萬元以上。竹林關魔芋加工廠采取“企業+基地+搬遷戶”模式,在石槽溝月鳳、洼口、陽河3個村承包已搬遷出的群眾土地1000多畝,建成魔芋種植基地,年生產、加工魔芋3000余噸,實現銷售收入2000多萬元,253名搬遷群眾在種植基地和魔芋加工企業務工就業,253名搬遷群眾年人均增收7300余元。童守學是鐵峪鋪移民安置點種植大棚蔬菜和香菇能手,年收入達10萬多元。在童守學的帶動下,這里的移民戶共發展大棚雞5萬多只、發展大棚菜31棚,實現人均收入70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