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旭光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陜南移民搬遷是一項從根本上幫助農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綜合性工程,是全面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力舉措,對實現與全國一道建成小康的奮斗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商洛市在推進陜南移民搬遷工作過程中,為解決搬遷戶“能致富、不反彈”,即重“安居”,更重“樂業”,將搬遷與致富同步謀劃、同步推進,積極推行“扶人增智強技能、四區帶動興產業、金融支持解難題、因戶施策幫致富、民生保障兜底線”五種模式,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明顯改善,后續產業發展得到提升,收入穩步增加,闖出了一條具有商洛特色的搬遷致富新路子,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實施移民搬遷8.9萬戶33.7萬人,實現穩定轉移就業9.6萬人。
扶人增智強技能
移民搬遷工程不是簡單的蓋房子,更多的是需要面對搬遷后生活方式的轉變、生產方式的轉型、社會結構的轉化,融入新型社區化管理、融入城鎮化生活。所以搬遷群眾首先要在觀念上轉型,做到移民群眾與農村發展的新常態趨勢相結合。商洛市堅持以扶人增智為重點,開展搬遷戶培訓“四步走”。第一步開展搬遷群眾適應性培訓,由政府組織開展社區安全防范、安全用電、生活禮儀等常識培訓,改變他們窮家難舍、故土難離、靠種地養家的傳統觀念,培養在集中安置社區生活的新氣象、新氣息,實現情感融入,移風易俗;第二步開展實用性技術培訓,采取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辦法,充分利用陽光工程、雨露計劃、人人技能工程等扶持政策,由當地企業根據用工需求,對搬遷戶開展實用型技術培訓,吸納搬遷戶就近就業;第三步開展新型農民職業培訓,以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目標,按照“統一規劃、分級負責、實用實效”的原則,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創新教育培訓方式,加強搬遷群眾職業技能培訓,努力培育高素質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全面提高搬遷群眾發展現代農業、轉移就業和自主創業的能力;第四步開展學歷教育,由政府出資,讓搬遷戶中的高中畢業生免費進入職業技術學院學習,提升學歷水平,增強創業致富本領,從根本上解決脫貧問題。2015年已開展搬遷群眾適應性培訓76場次、實用性技術培訓100余場次,培育發展農業合作社、大場大戶153家,89名搬遷戶子女免費到商洛職業學院就讀。
四區帶動興產業
堅持以“富民增收、促進發展”為目標,立足現代工業園區、特色農業園區、新型城鄉社區和精品旅游景區“四區建設”,對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逐點規劃配套產業,做到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山外拓市場,帶動搬遷群眾充分就業。一是圍繞工業發展規劃和工業園區布點,將安置點盡量布局在工業園區周圍,如丹鳳縣商鎮老君安置區與商丹循環工業園區結合,山陽縣高壩店鎮安置區與食用菌種植和釩礦產業區結合、鎮安縣云鎮花園社區與中小企業孵化園結合等,使一大批搬遷群眾就近在園區就業,促進了搬遷群眾圍繞工業發展三產、擴大就業,以工業的發展實現企業與搬遷戶互利互惠。二是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培育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施移民搬遷,依托園區龍頭企業發展,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搬遷戶產業發展模式,引導搬遷群眾大力發展核桃、板栗、生豬等商洛特色農業“八大件”,不斷拓寬搬遷群眾增收渠道。目前,在搬遷安置點周邊已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7個,秦嶺特產網、逛集網等成功上線,山陽縣農村電子商務平臺項目建成并成功創建為陜西供銷農村電子商務試點示范縣。三是根據縣城和中心鎮建設規劃,將大型集中安置點向縣城和中心鎮布局,建設環境優越、設施完備、服務優良的新社區,不斷拉大縣城和重點鎮框架,完善服務功能,增強承載能力,因地制宜發展增收產業,實現群眾在原址耕種增收,在新址就業創收。四是以商南金絲峽、山陽天竺山、柞水牛背梁、鎮安木王森林公園等精品旅游景區建設為中心,圍繞鎮安云蓋寺銀洞灣、山陽漫川關、丹鳳竹林關等美麗鄉村建設,合理布局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建設一批空間布局合理、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配套的新區新鎮,著力打造精美城市、精品景區、美麗鄉村三大“會客廳”,實現移民搬遷和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共建共享,搬遷群眾過上美的生活,得到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