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解難題
資金缺乏是制約搬遷戶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市委、市政府全方位拓寬籌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籌資機制,支持移民產業發展。一是用好產業扶持資金。制定出臺《商洛市陜南移民搬遷產業扶持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試行)》,加強省上配套產業扶持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明確三類扶持重點。對搬遷戶自主創業,發展種養殖、二三產業的,根據行業類別、規模,給予不超過5000元的扶持;對集中安置區周邊新建產業園區的企業或專業合作組織,按不超過就業幫扶對象薪酬20%給予貸款貼息或獎勵;對自主接受職業、技能、學歷教育培訓的搬遷對象,按照學費或培訓費用支出實際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扶持。二是整合產業發展資金。堅持以縣區為主體,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有效整合扶貧、農業、林業等涉農部門的產業發展資金,努力將各部門的產業項目向集中安置點規劃安排,實現資金捆綁、集中使用。2011—2014年度,全市累計整合產業發展、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項目資金12.5億元,在集中安置點周邊建工業園區21個、現代農業園區26個。三是搭建產業融資平臺。與市、縣區農發行緊密銜接,積極爭取陜南移民搬遷項目貸款,先后兩次向農發行爭取移民搬遷項目貸款24.6億元,主要用于移民搬遷工程項目建設和后續產業發展。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支持民間資本參與移民搬遷產業園區、農家樂、家庭農場等項目建設,搭建融資平臺,為搬遷戶的小微企業和自主創業者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
因戶施策幫致富
堅持與精準扶貧、雙包雙促工作緊密結合,針對搬遷戶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創新七大工作機制,有效促進搬遷戶增收致富。一是建識別機制,采取結對幫扶到戶、產業扶持到戶、教育培訓到戶、扶貧移民到戶、設施配建到戶“五個到戶”的辦法,改“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做到目標具體、對象具體、路子具體、措施具體、責任具體;二是建類別機制,根據不同類型的移民戶,提出強基礎、扶產業、提素質、兜底線、分步走、抓重點等幫扶措施,因戶因人施策;三是建包抓機制,按照“單位到村、干部到戶、責任到人、項目配套”的要求,市、縣區職能部門各自包抓1個村,實行領導干部與一般干部分級負責,結對幫扶幫建;四是建規劃機制,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原則,找準產業發展路子、制定產業扶持計劃,實施精準化產業扶持;五是建幫扶機制,以“特色基地(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移民戶”為模式,將黨員干部推到一線,開展點對點、面對面、心貼心地幫扶工作;六是建聯動機制,按照“地災、洪災、扶貧、生態、工程”五類搬遷類型,以縣區政府為主體,分別由國土、水務、扶貧、林業、財政、住建等建設主管部門牽頭,明確職責分工,夯實搬遷任務;七是建管理機制,以產業鏈建設推動技術、生產和營銷三個環節一體運作,鏈起移民戶、合作社、龍頭企業、融資機構、特色品牌和科技園區等發展要素,做到責任明確、管理精細,真正實現搬遷群眾增收致富。
民生保障兜底線
貧困群眾搬遷是今后幾年移民搬遷工作的重點。要實現2020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就必須對特殊人群采取特殊辦法,通過免費搬遷、政策兜底等措施,實行民生兜底,確保他們消除后顧之憂,改善生活條件,穩步實現脫貧。一是免費搬遷。集中時間、集中力量,按照村村到位、戶戶見面的要求,對轄區內未搬遷的特困戶進行全方位的調查摸底,精準摸清底數,逐戶造冊登記,明確搬遷時限,按照不超過60平方米的標準,充分利用閑置國有資產免費安置一批,在集中安置點配建交鑰匙工程免費搬遷一批,真正讓特困群眾拎包入住,確保他們不出錢、住新房。二是保障生活。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會上的主旨演講精神,全面落實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辦法,與民政部門協商,制定移民搬遷貧困戶享受政府兜底政策實施辦法,對無穩定就業的移民戶和貧困家庭,逐一造冊登記,建立臺賬,每月按低保戶政策標準給予補助,保障其正常生活。同時,認真做好移民搬遷困難戶的生產生活安排,大力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定期走訪、慰問,切實做到生活服務保障全覆蓋。三是兜底脫貧。進一步加大特殊貧困群眾扶貧力度,確保充分享受各類社會保障政策,實現精準兜底脫貧。會同相關部門制定《五類特殊貧困人口調查統計工作實施方案》,按照“縣為主體、鎮為單位、村為單元、分級負責”的原則,組織縣區扎實開展貧困殘疾人、貧困老年人、家庭經濟困難高中生、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和中高職在校生、貧困家庭大病患者等五類特殊貧困人口調查統計工作,全面摸清底子,分類研究對策,促進教育、醫療、養老、助殘等各項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向特殊貧困人口延伸和覆蓋,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