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段彬通 訊員 楊林 任建鋒)近年來,商洛市在陜南移民搬遷中積極探索,形成了“六個三”移民搬遷新模式,在2015年陜南移民搬遷目標責任考核中位列陜南三市之首,獲省政府一等獎獎勵600萬元。
堅持搬遷對象、搬遷規劃、信息管理“三個精準”。對搬遷十年總體規劃和“十三五”專項規劃進行了修編。建立了市縣鎮三級搬遷信息系統,實現了搬遷信息動態管理。2015年,核定搬遷對象18.2萬戶68.16萬人,建檔立卡貧困戶6.9萬戶26.12萬人。
突出工作思路、安置方式、推進舉措“三個轉變”。轉變以往單純抓安置房建設的思路,把移民搬遷與現代工業園區、特色農業園區、精品旅游景區和新型城鄉社區相結合,更加注重總體規劃布局和解決大小配套、產業發展以及后續管理。突出“大點安置”,重點打造丹鳳竹林關、鎮安云蓋寺等12個5000戶以上大型縣域集中安置區,促進人口聚集。建立安置點建設領導包抓制度,每月在市級媒體公開“入住率、完工率、開工率”,倒逼區縣趕工期、抓進度、保入住。
做到設施配套、項目管理、資金監管“三個到位”。按照“近的靠、缺的補、差的提”的思路,把大小配套設施與安置房建設同規劃、同設計、同施工,做到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蓋。統一實施主體,規范項目立項、審批、招投標、監理等程序。實行搬遷專項資金月報制度,加強集中安置項目竣工驗收、決算審計和建房成本核定。
實施產業培育、就業安置、技能培訓“三大工程”。引導搬遷戶“大眾創業”,重點發展特色種養、農副產品加工、商貿餐飲、交通運輸、鄉村旅游等產業,實現園區發展與移民就業互利共贏。采取園區企業就業一批、城鎮經商一批、勞務輸出一批、社區服務和公益崗位安置一批的辦法,促進搬遷戶就業。通過實施雨露計劃等途徑,強化移民實用技術培訓,出臺政策支持移民搬遷戶及特困戶家庭子女免費就讀商洛職業學院,首批89名搬遷戶子女已入學就讀。
推進“四房”融合、社區管理、舊宅騰退“三大創新”。推進商品房、保障房、棚改房和移民搬遷安置房“四房”打通,回購保障房、商品房7548套用于安置搬遷群眾。七區縣全部建成移民搬遷物業服務總公司和鎮辦物業管理分公司,全市303個移民新區納入民政社區管理體系65個,并入臨近村或社區管理238個。堅持“搬新拆舊”原則,出臺搬遷土地增值收益收繳使用管理政策,累計騰退舊宅2.5萬戶8252畝。
強化搬遷政策、組織機構、考核機制“三大保障”。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移民搬遷安置工作的決定》和《實施細則》,明確建房面積、建安成本、戶均面積、群眾出資“四條紅線”。建立“區縣委書記擔責、區縣長掛帥、常務副區縣長主抓”的推進機制,嚴格實行“季度點評、專項視察、年底交賬”的考評機制和“紅旗獎勵、黃牌警告、流動管理”的獎懲機制,每季度召開一次點評會,對排名第一的區縣頒發流動紅旗,獎勵500萬元,并在年度考核中加5分;對排名末位的區縣實施黃牌警告,全市通報批評,并在年度考核中減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