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樊文斌
4月2日,陸軍第21集團軍某團陜西洛南籍上士樊柯獲知母親病危。在他從青海省民和縣登上開往陜西的列車后,暮色已逐漸濃起來。
車廂里的乘客有說有笑,靠窗而坐的樊柯,表情凝重。他低著頭把手機里母親的照片,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又望著窗外滿天繁星,熱淚盈眶。
這一刻,是晚上8點半左右,距樊柯接到二姐電話告知母親病危,時間已過去3個半小時。雖然坐的是與平時休假同一車次的列車,但他覺得今天的列車是那么的慢。
突然,手機又響了,是二姐發來的微信視頻邀請。在樊柯接通視頻的一剎那,他的心瞬間像是被什么東西狠狠地揪住一般:母親躺在病床上,身上連接著各種監控設備,她滿頭白發,臉色煞白,兩眼微閉……與自己去年8月休假在家見到的母親,判若兩人。
“媽啊,我是柯柯,您睜開眼睛看看,我正在車上往回趕,馬上就到家了。您一定要挺住,等我回來……”車廂里慢慢靜了下來,樊柯的哭泣聲,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千里之外的母親,像是聽到兒子的聲音,她慢慢睜開眼睛,看著屏幕里的兒子,先是艱難地抬起右手,給兒子豎了一下大拇指,然后嘴唇嚅動,聲音卻被堵在喉嚨里出不來。樊柯的大姐把耳朵貼到母親嘴邊,只隱隱地聽到“部隊忙”三個字。
樊柯正在和母親說話時,突然母親的右手落了下去,慢慢地閉上雙眼。稍頓一會兒,列車上的樊柯和洛南縣醫院病房里的親人失聲痛哭。車廂里的乘客,看著樊柯的哀慟,無不動容。有的乘客紅著眼圈遞上紙巾,打來開水,安慰這位剛剛失去母親的解放軍戰士。
這一刻,是4月2日21時12分,樊柯的母親陳喜梅老人永遠地走了,享年64歲。
樊柯不會忘記,從1997年端午節母親摔倒那天算起,她以偏癱之軀在床上已躺了19個年頭。母親雖苦雖難,但在愛國擁軍方面,卻是非常執著和積極,那些相關的事情,在樊柯的腦海里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
樊柯的家鄉在商洛市洛南縣景村鎮盈豐村,母親曾是村里唯一的一名女黨員。她年輕時帶領群眾搞農田水利建設,修水庫,筑大壩,干活舍得出力氣,臟活累活搶著干,誰家有困難她都熱情伸手幫助。后來她又探索科技致富,在村里率先搞起養魚,把鄉親們帶上了一條致富路。
即便是患病后,陳喜梅也堅持學習。經常坐在輪椅上讀書看報,是她留在孩子們心中最深刻的印象。
“人生哪有不吃苦的,趁著年輕多吃點苦,多一些歷練,將來就會少吃些苦頭……”2006年樊柯高中畢業后,母親想讓他去參軍,在他猶豫之際,母親的一番話說服了他。
新兵連時,樊柯手榴彈投擲訓練創下了新兵營56米的紀錄,當他在電話中與父母分享這一喜悅時,母親及時提醒他:驕傲容易使人迷失奮斗的方向,只有時刻保持謙虛態度,才能煥發出強大的前進動力。
后來正是在母親的鼓勵和支持下,樊柯的訓練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成為業務骨干。他駕車上高原、進戈壁,累計行車7萬余公里安全無事故,還先后被上級和團隊表彰為“訓練標兵”、“優秀黨員”和“紅旗車駕駛員”,他所帶的班榮立集體三等功一次。
2014年底,中士服役滿的樊柯準備復原回家,卻遭到母親的堅決反對:“孩子,媽這一輩子就這樣了,你可不一樣,部隊培養了你這么多年,現在正是給部隊出力的時候,千萬不能因為家里的事擾亂了你的志向。”母親語重心長,促使樊柯改變了想法,他留在部隊繼續為強軍興軍貢獻力量。
4月5日這天,是樊柯母親出殯的日子。親朋好友來了,村干部也來了。他們召開追悼會,回顧了陳喜梅這位農村女黨員、戰士母親的一生,并給予很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