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9月24日電 (杜萍)甘肅永昌藜麥產業科技宣傳推廣會暨第二屆中國西部藜麥產業高峰論壇23日在永昌縣舉行。當天,來自國內外30多名藜麥專家學者,以及百余名本土專家,通過現場觀摩、研討交流,對國際國內藜麥產業發展現狀、經驗成果、產品轉化和發展前景等問題進行探討,促進糧食“新貴”——藜麥更多走向大眾餐桌。
永昌縣地處古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阿拉善臺地南緣,隸屬于中國鎳都——金昌市。藜麥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有5000——7000多年的種植歷史,由于其具有獨特、豐富、全面的營養價值,養育了印加民族,古代印加人稱之為“糧食之母”。并且藜麥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鹽堿等特性,符合金昌節水型農業發展的特點。
永昌縣委書記馬聰介紹說,該縣2016年引進養生三寶公司,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成功試種“隴藜1號”,同步建成藜麥生產加工基地。今年該縣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建成萬畝藜麥基地,充分利用藜麥的營養價值,保健價值以和成熟期顏色變化的觀賞價值,著力開發以養生保健、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加快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村和農業發展提供新動能,實現助力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
馬聰表示,此次會議,專家學者在藜麥產業領域獨到的學術見解必將為今后藜麥產業發展破瓶頸、解難題起到積極的指導和推動作用,也將推動藜麥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畜草與綠色農業研究所所長楊發榮,在會上介紹了藜麥產業在世界、中國以及甘肅的發展概況。他表示,藜麥高營養且對生物脅迫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將在未來的中國農業中發揮大作用。
楊發榮介紹,目前,在甘肅河西走廊、隴東、中部、甘南等不同生態區的40個縣(區),進行多點適應性觀察、鑒定,初步形成三個藜麥種植優勢區。累計示范推廣種植藜麥9萬余畝。
來自肯尼亞農業畜牧研究所的研究員蘇珊則從引進、生產,以及應用等方面介紹了藜麥在肯尼亞的種植情況。她說,在未來,他們將主要關注藜麥現狀的管理,包括種子方面的研究,病蟲害方面的管理。“希望引進更多的藜麥資源來擴充藜麥種子的多樣性。”
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成員、外國專家局局長康純梅介紹,藜麥是近年來在國家外專局和甘肅省外專局引智項目支持下,由甘肅省農科院楊發榮研究員團隊從南美洲成功引進并實現規模化種植的一個外來農作物品種。
康純梅表示,“今年1月,永昌縣藜麥加工成套設備成功投產運行,標志著甘肅藜麥產業鏈中的加工生產環節,也取得突破性進展,藜麥產業在甘肅的完整產業鏈初步形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