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賈菁宜)作為倉頡造字故里、河洛文化之源,洛南坐擁2項國家級、9項省級、6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洛南縣紀委監委深挖非遺中的清廉基因,以“傳承非遺技藝+厚植廉潔文化”為路徑,將非遺資源轉化為廉政教育活教材,讓古老技藝煥發廉潔“新生”,持續擦亮“清廉洛南”品牌。
“剪紙里的‘蓮’,就是老祖宗傳下的‘廉’!”近日,在“清廉洛南”非遺作品展上,一位參觀者駐足熱議。近年來,縣紀委監委聯合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剪紙、麥稈畫、木雕為載體,創作“魚戲蓮”“鐵面無私”等主題作品,融入歷史清官故事和現代廉潔案例,讓黨員干部在傳統技藝中感悟“恪守規矩、清廉自守”的深刻內涵。截至目前,系列展覽已舉辦4場,累計吸引5000多人次參觀,這些展覽已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廉政教育課堂。
“道光年間說靜板,今日再唱清廉篇。”近年來,國家級非遺“洛南靜板書”第三代傳承人史鋒常常懷抱三弦、腳踏梆子,在百姓舞臺、村落集市傳唱《廉勤監督得民心》《違規吃喝惹禍端》等新編曲目。以傳統非遺藝術“老瓶裝新酒”,洛南縣將廉潔故事、廉潔典型案例改編成新的鄉音曲目,借節慶活動下鄉巡演50多場,覆蓋2萬多名群眾,讓廉潔理念隨弦音“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豐富線下傳播形式的基礎上,縣紀委監委不斷創新非遺廉潔文化傳播路徑,協調拍攝“非遺里的清廉”系列短視頻,在新媒體平臺解讀非遺廉潔內涵。一把剪刀裁出清廉故事,一口砂鍋喻說守正之道,一束麥稈編織勤廉典故,非遺文化突破時空界限,傳統技藝與現代傳播的深度融合,讓廉潔因子裂變為社會共識。縣紀委監委把廉潔教育從娃娃抓起,洛南縣在中小學開展“非遺剪紙話廉潔”實踐課,讓青少年在學技藝中播下“崇廉”種子,讓廉潔文化浸潤每一個角落。
與此同時,洛南縣深挖“倉頡傳說”中的廉政智慧,將地方文化與廉潔元素深度融合,升級打造御史村家風館、洛惠渠紀念館、唐澍紅色文化主題場館、倉頡文博館等5處核心場館,串聯10多處非遺文化點位,形成覆蓋全縣的“廉潔文化體驗線”,廣大黨員干部沿線路溯源,在倉頡造字的“規”與“矩”中感悟立身之本,在洛惠渠寶貴傳統中傳承奉公之要。截至目前,4.2萬多名黨員干部接受教育,傳統文化成為黨員干部廉潔教育的“源頭活水”。
“我們會持續從非遺中萃取廉潔養分,創作文藝作品、編撰讀本,讓廉潔文化浸潤人心。”縣紀委監委負責人表示,將以文化為媒,讓清廉之風隨非遺技藝代代相傳,為全面從嚴治黨注入深厚文化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