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
仙娥湖
程毅飛
商洛文史
時光總會給人留下或長或短、或優雅或悲傷的歷史印跡,讓后世的人們去探知、去追尋。春秋戰國以來,從關中通往中原和東南的路徑,除潼關、函谷關一線外,另有一條捷徑自長安起,中經藍田、商州、丹鳳、商南,東至河南省內鄉縣于村,綿延600里,歷史上稱為“商于古道”。
商于古道,春秋戰國時稱為“武關道”,唐時被稱為“商山路”。唐時的商山路驛館眾多,從灞橋到藍田之間設有藍橋驛、藍田關等6個驛館,商洛境內設有北川驛、仙娥驛、商于驛、棣花驛、四皓驛、桃花驛、武關驛、青云驛、層峰驛、富水驛(又名陽城驛)等12個驛館。由富水驛再向東,即進入河南省境。
從地理位置和驛館設置的密度看,商山路自古就是聯系關中與中原、東南各地的交通要道,同時又是商客交易、文人往來、官宦履職的必經之道,客觀上促成了文化的大傳播、大融合、大繁榮,在這條古老的驛道上,現存有大量的詩歌遺跡和傳說。可以說,“六百商于路”既是一條中國西北與東南的交通要道,也是一條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詩歌之路”。
地處鄂豫陜三省接合部的商洛,地域特色鮮明,文化類型多樣,是我國少有的融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文明為一體,南北文化交匯、秦楚先民融合、遠古文化遺存豐富、現代文化積淀深厚的一片文化沃土,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吧逃诠诺馈睓M貫商洛的商州、丹鳳、商南3個縣區,不僅跨度長、沿途文化遺跡眾多、自然景觀秀美,更重要的是歷史上無數文人墨客在這一段古道上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不朽詩作,客觀上形成了以丹鳳武關為中心的“詩歌之路”。
大唐時期,我國詩歌呈現出空前絕后的繁榮景象。到了中唐、晚唐期間,隨著朝廷對商山路和沿途驛館多次修治,人流物流量不斷增加,大凡舉子、文士、官員、使節或上京趕考、或職務調遷、或視察州縣、或奉旨拜謁,都經過商山路,所以,唐末詩人王貞白在他的詩中,把“商山路”稱為“名利路”。
縱觀文人墨客在商山路上留下的詩歌,主要集中在藍田關、牧戶關、仙娥驛、商山、四皓墓、武關、富水驛等幾個點上,其中以描寫仙娥、商山、四皓、武關的詩歌居多,單就描寫四皓的詩歌就達500多首,有感慨路途險阻的,有吟詠商山、商洛風俗及商洛物產的,有評價商山四皓及武關的,有爭論驛站名稱的,特別是商山路沿途的自然風光,諸多過往詩人對它都有過美妙的贊譽,這些詩歌至今人們耳熟能詳。
商于古道行路之艱難,在詩人的筆下是不可不寫的一筆。唐代詩人孟郊就有“一身繞千山,遠作行路人。……商嶺莓苔滑,石坂上下頻”的描寫。明人吳顯的詩句“亂石深處是商顏,石磴險地鳥道間”,則從另一個側面對古道的奇、險作了描摹,形象逼真,入木三分。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當屬唐代詩人韓愈《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中膾炙人口的名句:“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痹娙隧旓L冒雪艱難地行走在秦嶺山中,正好遇見了他的侄孫韓湘子,便情不自禁地將一腔心事傾瀉了出來,情景交融,躍然紙上。
仙娥峰和仙娥湖,作為商于古道上風景秀麗的景觀,自然也不會逃過詩人銳敏的目光。唐代詩人白居易《仙娥峰下作》詩曰:“我為東南行,始登商山道。商山無數峰,最愛仙娥好。參差樹若插,匼\匝云如抱。渴望寒玉泉,香聞紫芝草。青崖屏削碧,白石床鋪縞。”詩人不但吟出了仙娥峰之險、美,就連那里的樹、云、泉、草、崖、石都給予了惟妙惟肖地描寫,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商山位居商于古道中段,又是商洛最具代表性的名山,歷來都是文人墨客歌詠的對象。唐代王貞白《商山》詩曰:“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四皓臥云處,千秋疊蘚生。晝燒籠澗黑,殘雪隔林明。我待酬恩了,來聽水石聲。”既寫出了商山路的繁華,有描出了商山雪霽之美。唐代趙嘏詩云:“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當晝火云生不得,一溪縈作萬重愁?!眲t道出了商山春、秋迷人的景色。山水田園詩派領軍人物、唐代詩人王維在《送李太守赴上洛》一詩中這樣寫道:“商山包楚鄧,積翠藹沉沉。驛路飛泉灑,關門落照深。野花開古戍,行客響空林。”氣勢壯麗宏渾,將商于六百里的地理位置、多嬌山河用寥寥數筆盡數概括,呈現出了商山的空靈之美。
商山既是一座景色秀麗的名山,也被人們稱為“隱山”。秦末漢初(公元前200年左右),東園公唐秉、甪(lu)里先生周術、綺里季吳實和夏黃公崔廣四位博士,因避秦焚書坑儒而隱居商山,四位老者皆品行高潔、銀須皓首,故被稱為“商山四皓”。四老登上商山,只見千山蒼蒼,四野茫茫,泉石清幽,草木含情,比起京都咸陽,真是人間凈土。這兒聽不到刀槍鼙鼓的驚鳴,看不見殘暴無道的殺戮,見不到爭寵斗勢的惡棍,覺不到爾虞我詐的寒慘,也沒有賣官賣爵的小人,遂決心“巖居穴處”“紫芝療饑”。他們過著采食商芝、棲身洞穴的清貧生活,曾賦有著名的《紫芝歌》,流傳于后世。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貧賤之肆志?!眲畹腔螅㈤L子劉盈為太子,封次子如意為趙王。后見劉盈天生懦弱,才華平庸,次子如意聰明過人,才學出眾,有意廢劉盈而立如意。劉盈的母親呂后聞聽,著急萬分,便遵開國大臣張良之意,數次自駕車于商山,誠請四皓進宮輔佐。四皓屢拒不濟,遂應允。劉邦知道后,為太子盈的苦心所感動,又見有四位大賢輔佐,便消除了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劉盈后來繼位,稱漢惠帝。
歷代過往文人騷客在商山留有詩文百余篇(首),盛贊四老淡泊名利、堅持道德操守的高風亮節,尤以唐代詩人李白的《商山四皓》最為膾炙人口,千古流傳。詩云:“白發四老人,昂藏南山側。偃臥松雪間,冥翳不可識。云窗拂青靄,石壁橫翠色。龍虎方戰爭,于焉自休息。秦人失金鏡,漢祖升紫極。陰虹濁太陽,前星遂淪匿。一行佐明圣,倏起生羽翼。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窅冥合元化,茫昧信難測。飛聲塞天衢,萬古仰遺則?!?
武關,作為“秦之四塞”的重要關隘,在古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被歷代無數詩人所吟唱。南北朝周弘正《入武關詩》云:“武關設地險,游客好邅回。將軍天上落,童子棄繻來。揮汗成云雨,車馬揚塵埃。雞鳴不可信,未曉莫先開?!钡莱隽宋潢P地理位置的險峻。唐代詩人元稹在《西歸絕句十二首》中這樣吟道:“五年江上損容顏,今日春風到武關。兩紙京書臨水讀,小桃花樹滿商山。”表現出了一種豁然開朗的心態?!皯饑喑志共恍?,武關才掩楚王憂。出門若取靈均語,豈作咸陽一死囚。”唐代胡曾的詩作《武關》,則把我們帶到了烽火連天的戰國時代。
商山路既是“名利路”,沿線的物產又豐富奇特,自然風光宜人,因此諸多文人騷客每到商洛來,都會觸景生情,情動于衷,留下情文并茂的佳作。詩仙李白到商洛訪“四皓”、游仙娥溪,信口發出“我行至商洛,幽獨訪神仙”的感嘆。大詩人白居易走商于、登商山,“七年三往復,留詩數十首”,晚年客居洛陽還向朋友夸耀說:“我有商山君未見,清泉白石在胸中?!北彼卧娢母镄孪刃型跤韨?,貶官商州團練副使500多日,留詩200多首,舉凡商洛的山水名勝、風俗人情、生產生活、花木蟲魚,都在他的筆下熠熠生輝。
清代商州籍貢生王時敘,在北京候補期間,數月之間寫了百首竹枝體七言絕句,字里行間充滿商州的鄉土氣息和詩人的懷鄉之情。古往今來,商洛產生和流傳的詩歌有多少,無人能夠說清。僅唐一代,在商洛留下作品的大家就有李白、白居易、元稹、柳宗元、韓愈、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等人。
今日的商洛,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文化旅游業蓬勃發展,重振商于古道“詩歌之路”的雄風正當其時。省委、省政府將商于古道文化景區列入全省十大重點文化旅游景區項目之一,進行重點支持。目前,古道上一個重要的驛點、著名作家賈平凹的故鄉、棣花古鎮景區已初具規模,吸引了無數游客。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古道上其他項目的相繼實施建設,商于古道必將形成“闖王文化”“平凹文化”“戲劇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與“詩歌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喜人景象,促使商洛旅游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商于古道上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將再次綻放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