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商南縣成功獲得陜西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縣創建資格。為早日實現創建目標,商南縣統籌謀劃,精準發力,高效推動全縣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富水鎮成功躋身第二批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鎮”,龍山文化生態長廊、紅74師師部舊址黨性教育基地、二郎廟村史館入選“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金福灣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案例入選第二屆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與交叉學科創新論壇優秀案例。
抓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均衡發展。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陣地標準化建設工程,縣文化館成功創建為國家二級館,縣圖書館館藏圖書14萬冊、數字圖書20萬冊,達到國家二級館標準,建成文化館分館28個、圖書館分館2個。采取盤活存量、調整置換、集中利用、投資新建等方式,投資1000余萬元,全面提升改造10個鎮辦綜合文化站,過風樓、湘河、富水3個鎮綜合文化站建成投用,達到評估定級標準;清油河、青山等7個鎮辦文化站增加了文化活動功能用房,全面激活綜合文化站服務功能。全縣126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白玉溝、富水街等20個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達到《陜西省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指導標準》,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縣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抓服務供給改革,推動多元發展。加強供給側改革,新創編抗疫歌曲《不獲全勝不收兵》、說唱快板《四大名城新畫卷》、商南花燈小戲《春風吹綠茶園村》等文藝精品34個。采取“線上直播+線下演出”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送文化下基層”文藝培訓63場次、“迎新春·鬧元宵文藝晚會”等民間節慶活動17場、“戲曲進鄉村”“非遺進校園”文化惠民活動100場、“童年•書香•我的夢”等閱讀推廣活動100場、“金絲峽攝影大賽”“廉政書畫展”等賽事活動12場、農村放映電影250場。線上推出全民藝術普及百姓微課堂教學視頻100個,上傳非遺及文創產品50件,促進戲曲、曲藝、民樂、非遺等傳統藝術線上發展;線上展播商南花燈戲《闖王寨傳奇》和豫劇《紅燈記》、《沙家浜》及歷屆網絡春晚優秀劇目48場,點擊量23萬余人次。在縣文化藝術中心設立“周末小劇場”,實現“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題、常年不斷檔”,營造了以點帶面、全面開花的群眾文化活動氛圍。
抓共建共享,推動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力打造民俗文化展示區、紅色文化研學區、茶旅康養示范區、文創產品體驗區,推動文化、旅游、康養產業融合發展。民俗文化展示區以金絲峽、陽城驛等重點景區為載體,常態化演出馬戰演藝《風云闖王寨》和“商南婚俗”等民間小戲,成為商南民俗文化打卡地。紅色文化研學區依托紅七十四師師部舊址、趙川前坡嶺戰斗遺址等紅色文化資源,開展黨建教育、團建活動、研學黨史等紅色活動,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精神。茶旅康養示范區依托富水茶海公園,建設共享茶吧、茶文化體驗店、商于古道詩歌文化展示區等項目,打造以“美茶顏、品茶點、走茶道、賞茶戲、宿茶莊”為主題的健康茶生活。文創產品體驗區以虎之翼、秦喬生物、鹿城水晶等企業為主體,設計開發“喬果麗彩妝”“林深處見鹿”“黃銅鑰匙扣”等具有商南地方標識和文化印記的文創產品,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
抓隊伍建設,推動創新發展。按照“存量”重扶持、“增量”重培養的思路,深入實施文化人才扶持培養計劃,聘用文化志愿者10名,開展“送文化下基層”文藝培訓63場次,培訓基層文藝骨干5832人次,成立村級文化服務志愿隊伍126支,創新開展“春華·讀書會”“夏蟬·民歌賽”“秋實·書畫展”“冬雪·花燈節”四季群眾文化品牌活動,為群眾高品質生活搭建文化平臺。組織實施“非遺傳承人培育”工作,打造非遺工坊7個、建成非遺展館2個,選拔非遺傳承人100余名,創作、改編適合大眾傳唱演繹的商南民歌、商南花燈等非遺作品20余項,出版非遺代表性名錄《商南花燈彩詞》《商南民歌與花燈》3000冊。積極培育本土文化名家,推進百名文藝領軍人才、千名文藝骨干、萬名文藝愛好者“百千萬”文藝人才培養工程,鼓勵商南籍在外知名文化人士積極開展講座、作品展覽等學術交流推廣活動,建成一支分工合理、專業互補、力量整合、梯隊結構的創新型文化人才隊伍。(商南縣文化和旅游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