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李行 郝彬
8月20日,午后的陽光穿過層層綠葉,在龍窩村千畝漆樹林投下斑駁光影,三三兩兩的村民背著竹簍穿梭其間,用鋒利的采漆刀在樹干上劃出規整的斜紋,生漆順著紋路緩緩滲出,彌漫著淡淡的樹脂清香。
龍窩村坐落在商南縣富水鎮西南的山坳里,西接城關街道,南鄰青山鎮,2萬多畝林地占了全村土地的九成以上,92%的森林覆蓋率讓這里成了漆樹生長的“天然樂園”。
“以前這滿山的樹都是雜木,除了燒柴沒啥用。現在不一樣了,這漆樹可是咱村的‘綠色銀行’。”龍窩村黨支部書記湯繼濤站在山坡上,望著連片的漆樹林,眼角的皺紋里填滿了笑意。
2023年,龍窩村借著財政銜接資金的東風,摸索出“集體示范+農戶參與”的路子。村集體先試種了1500畝漆樹,黨員帶頭上山挖坑、栽苗、澆水,看著成活率超過八成,村民們也動了心,程忠美就是第一批跟著干的。
“前些年在外面打零工,一年到頭攢不下幾個錢。后來和家人商量,選擇回村把地里的營生拾掇起來,前后栽了50多畝漆樹,這兩年陸續開始采割了,收成好的時候一年能有五六萬塊錢。”程忠美蹲在漆樹下,手里的采漆刀正小心翼翼地在樹干上走刀,“你看這漆,稠得像蜂蜜,一滴就是錢呢。”
如今的龍窩村,3300畝漆樹基地沿著山坡鋪展開來,其中1100畝已經進入采割期。按每畝70株、單株年產0.5公斤生漆計算,畝均年收入穩穩過萬。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工、收益分紅,65戶村民跟著受益,戶年均增收9000元以上。今年上半年,村上在幫扶單位的支持下爭取到專項資金,對基地的7.6公里產業路進行改造提升,同步啟動了5.2公里的防火通道建設。
“路通了,也就為漆樹產業的發展插上了翅膀。”湯繼濤指著不遠處火熱施工的路段說,“下一步,我們計劃開發漆樹觀光和采漆體驗相融合的農旅消費場景,依托漆樹基地的生態環境和相關產品,為游客提供康養服務,將漆樹產業的附加值提上去。”
在城關街道任家溝社區商南縣國漆科技產業園,以漆樹為資源的全產業鏈發展已初見成效。走進落戶于此的陜西秦喬農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倉儲車間,一股比生漆更加醇厚的香氣撲鼻而來,鮮亮的漆籽油整齊排列在貨架上,即將分裝入庫、發往外地。
“漆籽富含油脂和粗纖維,經過脫殼、壓榨、精煉等工序,可提取漆蠟、漆籽油等產品。提純后的漆籽油具有調節血脂、降低膽固醇的作用,被譽為‘血管清道夫’,很受市場歡迎。”秦喬公司總經理徐蘭芳看著電腦屏幕上跳動的訂單數據說。
“漆樹全身都是寶。花、葉、果、根、皮等加工后可應用于軍工、化工、機電、醫藥、彩妝以及工藝制品等領域;富含防腐成分的生漆更是被譽為‘涂料之王’,在古建筑修復、高檔家居裝飾上得到廣泛使用。”徐蘭芳介紹,該公司目前與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企業建立了產學研紐帶,專注漆酚、漆酶研發利用和野漆(木)蠟、漆籽油、漆黃素醫藥中間體等產品的生產,累計獲得14項國家發明專利,是一家集產業化、規模化、清潔化于一體的漆樹全產業鏈開發企業。
距離車間不遠處的國漆科技展覽館里,展臺上擺滿了各式漆器:亮如鏡面的漆盤上繪著商南山水,溫潤如玉的漆盒刻著纏枝紋,還有帶著原木紋理的漆木茶具,每一件都泛著獨特的光澤。
“這些是我們與西峽的上下游公司合作生產的漆器工藝品,用的就是我們這里的生漆染料。”展館負責人彭元洪拿起一個漆盤介紹,“生漆收購價是300元一公斤,做成漆盤每個能賣1000至2000元,要是加上非遺漆畫工藝,價格還能再漲。”
據悉,近年來,商南縣充分發揮生漆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以312國道沿線、丹江兩岸的7個鎮(街道)為重點,科學規劃人工栽植重點區、野生資源保護區和文旅融合區,在擴大種植規模、促進鏈條化發展、培育生漆品牌、推動融合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下力氣推動從“一棵樹”向“一條全產業鏈”的漆樹產業發展布局跨越。
“我們將持續探索‘漆樹+’產業發展模式,打造具有商南特色的漆樹產業品牌,爭取到2030年,發展10個千畝以上種植示范基地,帶動至少1.1萬戶群眾靠‘樹’致富。”商南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