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約記者 樊利仁 馮永發 通訊員 陳鑫)“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這是各級黨委、政府從根本上解決邊遠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五年來,丹鳳縣堅持把實施移民搬遷作為決戰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按照移民搬遷、產業園區、小城鎮建設、精準扶貧、消費市場培育“五位一體”的工作思路,夯實工作責任,全力推進搬遷脫貧工作。五年來,丹鳳縣累計實施搬遷脫貧4.4萬人。
丹鳳縣竹林關鎮移民搬遷戶劉祖俊說:“以前,我家住在石槽溝陽河村,生存條件很差,生活困難,加上一場洪水沖毀了我的家園。多虧黨的政策好!現在,搬遷到竹林關鎮丹水社區,享受到了政府的移民搬遷補助,還做起了建材生意,每年收入10多萬元!”
像移民搬遷戶劉祖俊一樣,丹鳳縣通過循環工業園區、特色農業園區、文化旅游景區、新型社區等“四區同建”的方式,促進移民貧困戶勞動力實現就業和創業,從而讓貧困群眾步入脫貧致富的小康大道。
竹林關鎮江北移民新區建設以來,已安置移民1萬余人,丹水社區是為該移民安置點設立的新型居民社區。社區實施精細化管理,完善了黨員活動室、圖書閱覽室、親情連線室等相關制度和資料,為規范管理提供了制度支撐。
位于滬陜高速出口一帶的商棣工業精深加工區,是丹鳳山區群眾搬遷脫貧的“示范點”。該工業園區入駐恒大產業園等企業,聚合周邊人口2萬余人。這些移民戶可以就近到園區企業實現就業,不但解決了陜南移民的經濟收入,而且也使安置點成了園區企業職工的“宿舍”,僅此一處,移民點便可增加城鎮化率4個百分點。像商鎮工業園區一樣,全縣工業園區累計入住各類企業80多戶,建成規模工業企業20余戶,有效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脫貧問題。
如今,在丹鳳縣商鎮、竹林關鎮、棣花鎮等地,大部分搬遷的群眾“搖身一變”成了產業工人,土氣十足的村落也開始“改頭換面”成為新型社區,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發生著全新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