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昭制作的蠟花
7月的秦嶺,青山滴翠。7月26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體驗活動在鎮安縣文化館開幕。鎮安蠟花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唐仁昭帶領全縣200多名中小學生,一同走進蠟花的瑰麗世界,在指尖與蜂蠟的對話中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一堂浸潤心靈的“文化傳承實踐課”就此展開。
深山藏絕技
素有“栗鄉”之稱的鎮安縣地處秦嶺南坡,溝壑縱橫,谷嶺相間,典型的山地立體氣候造就了這個山美水美的小城。
鎮安蠟花制作技藝起源于南宋時期,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是以蠟為原料制作立體蠟塑花卉的技藝,流傳于鎮安縣東部地區。這里有一個習俗,在喪葬、祭祀、廟會、續譜、祭祖等活動中,于供案中心擺上蠟花,寄托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蠟花制作工藝較為復雜,因制品以蠟為原料,一般只能在每年4月前與9月后,室外氣溫低于30℃時制作,否則,氣溫過高會導致蠟花造型難、花期保持時間縮短。
蠟花的制作模具為木制,使用時要鑲嵌竹制手柄,按照荷花、牡丹、芍藥、菊花等不同造型,分為20多種不同形態。
“荷花代表清廉,牡丹預示富貴,菊花表示長壽,蠟燭寓意紅火吉祥。”唐仁昭說。
傳統蠟花的造型呈金字塔形,底座為奸臣秦檜跪偶。相傳,南宋抗金名將岳飛遭秦檜所害,含冤而死。人們為了紀念岳飛,家家戶戶設供案,擺祭品,祭拜供奉。宋孝宗登基后為岳飛平反昭雪。隨后,人們就在岳飛的供案前用白鐵澆鑄秦檜模型,并讓其頭頂蠟燭,向岳飛跪拜謝罪。
“鎮安蠟花集傳統工藝、民間習俗于一身,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它的存在不僅僅限于工藝本身,更重要的是透過蠟花,我們看到了它所承載的人文歷史、老百姓質樸而鮮明的民族氣節和英雄情懷,以及崇尚真善美,對一切有損國家、民族利益的丑惡行徑的不齒和唾棄。”鎮安縣文化館館長李小紅說。
百卉掌心開
7月27日,在鎮安縣高峰鎮兩河村,唐仁昭在家中教孫子唐碩制作蠟花。當凝固的蠟液隨同花瓣模具放入涼水中,花瓣便脫離模具逐一漂浮于水面。孩子眼中閃爍的不僅是對技藝的好奇,還飽含著對傳統工藝的向往。
手工制作蠟花的主要材料是蜂蠟或礦蠟。制作前要先化蠟,然后按照傳統配方在融化的蠟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明礬、松香、顏料,生成所需的紅、黃、白等顏色。化蠟、添加配料后,接下來便是提花。
提花要先在雕刻好的花瓣模具上安裝手柄,操作時,將模具浸入蠟液,在蠟液包裹完花瓣模具后瞬間提出,自然冷卻降溫定型。這一技法被稱為提蠟成花。接下來,便是用蠟將一片片花瓣接在花枝上的花蕊周圍,晶瑩剔透、色澤鮮艷的蠟花便制作完畢。
“19歲時,我便迷上了蠟花制作手藝,在家里多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便動起了拜師學藝的念頭。我多次到邢宗奇、齊顯品、劉萬強等民間老藝人家里拜師。最終,劉萬強被我的誠意所感動,我成為他的關門弟子。”唐仁昭說。
5年的學徒生涯,唐仁昭始終把師父的言傳身教和自身的刻苦努力作為學藝的重要內容。從一片葉子、一片花瓣到每一滴蠟液、每一抹色彩,他處處留心,漸漸掌握了蠟花制作的傳統配方以及扎、染、畫、雕、提、捏等核心技藝,被人們稱為“小花匠”。
30多年來,憑借精湛的技藝和手藝人的職業操守,唐仁昭走遍了鎮安縣的村村寨寨、溝溝岔岔,完成蠟花、紙扎、繪畫、紙雕等傳統工藝美術作品近萬件。
萬象入方寸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紙花、絹花、塑料花層出不窮,鎮安蠟花這一有著傳統美術和手工技藝雙重“身份”的民間瑰寶,逐漸被現代工藝品所替代,生存和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唐仁昭看在眼里,急在心頭。
唐仁昭認為,既然是民間傳統藝術,就應該生于野,長于野,扎根民間,世代傳承。他嘗試改良傳統蠟花的制作工藝,使用明礬、松香等更耐用的材料做添加劑,使蠟花能更好地定型。
在保留傳統花卉造型的基礎上,唐仁昭在蠟液中加入新的顏料,跳出了傳統的紅、橙、粉色,使蠟花顏色變得更加多元,提升了觀賞性。他還積極參與鎮安縣每年舉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及“非遺進校園”等各類宣傳、展示展演活動并堅持日常傳習。他先后招收了汪昭平、李顯榮、邢顯愛等多名學徒,精心傳授蠟花、紙扎、雕刻、繪畫等民間傳統技藝,使鎮安蠟花得到有效保護與傳承。
2018年4月,鎮安蠟花被列入陜西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9月,唐仁昭被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命名為陜西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鎮安蠟花)代表性傳承人。
古蠟生新意
2017年,鎮安縣第二中學學生帶著制作的鎮安蠟花作品,在陜北安塞參加了全省古文化挖掘整理活動競賽并獲獎。
近年來,通過開展非遺進校園、手工藝大賽等活動,唐仁昭欣喜地發現,學習蠟花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我現在是鎮安縣第二中學的課外輔導員,教6個班的學生制作蠟花。現在的娃娃聰明好學,用不了一早上,就能自己提蠟成花。”唐仁昭笑著說。
年輕人面對鎮安蠟花,還提出了更多新觀念、新想法。
“唐老師,你說蠟花在室溫超過30℃的情況下就開始融化,那我們為什么不提高蠟花的熔點呢?”學生的疑問,讓唐仁昭來了興趣。
“孩子們告訴我,在蠟液中加入棕櫚蠟、聚乙烯蠟等原料,會顯著提高蠟花的熔點。我打算盡快試試。非遺傳承需要保持開放和靈活的態度,要尊重年輕人的意見,讓他們發揮潛力和創造力。這樣,鎮安蠟花就能實現更廣泛的社會參與和傳承。”唐仁昭說。
如今,鎮安蠟花成為承載地域文化與生活美學的獨特符號。在堅守與創新中,這門古老的指尖藝術被不斷注入時代活力,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帶給人們獨特的審美享受。鎮安縣正著力將蠟花技藝深度融入文化旅游體系,規劃在非遺展示館及特色民宿中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讓四方來客感受蠟花之美。
“只要還有人喜愛這門技藝,我們傳承鎮安蠟花制作技藝的腳步就不會停歇。”唐仁昭的話語中透著堅定。
時光如河,淘洗著許多舊物。鎮安蠟花卻并未褪色,古老的技藝,在一雙又一雙手中接續傳承。蠟汁流淌,最終凝固的是形態,更是代代相傳的心意與創造力:對自然的摹寫,對生活的裝點,對美好生活的樸素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