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照,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一片繁華景象。走進淮海國際陸港數字貿易產業園一樓的進口供應鏈展示中心,來自德國的馬膏、法國的Cava氣泡酒、西班牙的歌海娜紅酒擺滿貨架,來自日韓、東南亞等地優質零副食品琳瑯滿目。如今,園區正在開發微信小程序,在不久的將來,動動手指就能下單購買這些進口商品,享受“一站式”跨境購物體驗。
通道賦能:中歐班列織密全球貿易網絡
淮海國際港務區以數字貿易產業園為功能載體,充分發揮“通道+平臺+樞紐”優勢。園區通過中歐班列等國際物流通道,深度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實現“買全球、賣全球”的格局。
徐州中歐班列始開于2015年,2017年納入全國中歐班列序列。截至去年底,徐州累計開行中歐班列超2000列,連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目前,徐州中歐班列常態化開行18條線路,通達歐亞21個國家50多個城市,形成了貫通歐亞大陸的國際運輸大動脈。今年1–7月,徐州中歐班列已開行267列,其中出口117列、進口150列。
創新實踐:數字驅動貿易全鏈條升級
淮海國際陸港數字貿易產業園不僅關注小商品貿易,更著力拓展大型訂單和多元化貿易模式。園區某汽車銷售企業發力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市場,不僅出口乘用車,還包括重型牽引車等大型裝備。園區另一家企業在今年上半年出口二手工程機械,金額已超千萬美元,彰顯了園區在大宗貿易方面的實力。近年來,淮海國際陸港數字貿易產業園創新運營模式,聯動“兩倉”(出口監管倉庫與進口保稅倉庫)實現功能互補,構建覆蓋進出口全鏈條的保稅物流體系。出口監管倉庫聚焦工程機械、機電設備等本地優勢產業。進口保稅倉庫則瞄準精密設備、有色金屬等領域。截至目前,“兩倉”累計實現貿易額突破6.97億美元,服務進出口企業超百家。
淮海國際陸港數字貿易產業園。姚灃書攝數字變革:從傳統貿易到智慧貿易的躍升
港務區正從單純數字貿易向貿易數字化轉變。2025年上半年,淮海國際陸港數字化服務平臺交易額已突破10.3億元,總交易額達22.5億元,注冊企業數70家。
港務區數字化服務平臺運營主體,以“數字賦能物流”為理念,聚焦行業痛點,推出“物流商城”“貨管家”和“云配貨”三大核心服務模塊。平臺通過一站式客戶服務、智能風控、生產作業與監管系統,實現對物流全鏈路的智能化組織與無紙化運營,顯著提升服務效率、降低企業成本。為實現“數實融合”,港務區積極推動跨系統數據聯通,整合連云港海港、國鐵貨運編組站、京杭運河億噸大港等重要節點的信息系統。他們打破傳統數據壁壘,實現貨場、碼頭、港口數據的實時共享與業務協同。
徐州淮海國際陸港數字化服務平臺。路迅攝競爭力提升:創新模式塑造優勢
在發展中提升商業競爭力,港務區多措并舉。物流降本提速方面,未來將借力中歐班列,通過“班列+海外倉”模式,壓縮歐洲訂單履約時效,降低物流成本。目前,港務區已與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丘庫爾賽ULS場站簽署合作協議,互為對方班列的互發場站,提升徐州中歐班列的市場競爭力。
今年以來,為應對稅收、商品準入等方面的風險挑戰,港務區積極建設多式聯運信息平臺,將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AI精準運營成為競爭力提升的關鍵抓手。淮海國際陸港數字貿易產業園通過智能選品工具分析歐盟新規,篩選合規高利潤商品;對徐州特色產品,如工程機械配件、玻璃瓶等進行全產業帶溯源,降低出口鏈路成本。園區協助企業對接海外倉資源,設立退貨點,支持銷售國當地售后,使退貨損失減少60%。
“數據就是新資產,信用秒變生產力”。為支持園區企業加速發展,港務區有關部門聯合企大型金融機構為園區企業推出“跨境數字信用”產品,提供“出口快貸”,整合交易、保險、認證數據替代傳統抵押,企業獲得融資時效縮短至3個工作日,以實際行動破解融資難、融資慢等問題。
鋼鐵駝隊往復馳騁,數字浪潮奔涌激蕩。淮海國際港務區正以數字貿易產業園為支點,撬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從工程機械轟鳴出海到高端設備保稅入倉,從單一物流節點到供應鏈樞紐重構,一座承載著“一帶一路”愿景的內陸港城,正以昂揚之姿奔向世界經濟的廣闊藍海。(朱志庚 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