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大理9月10日電 題:背簍裝著K線圖 在大理漁村邂逅“金融華爾街”
作者 時文枝
“工作日‘996’專注看盤,周末就和朋友一起爬山、撿菌子、泡溫泉,早晚還能到洱海邊散步——這樣的生活,來了就不想走。”來自福建的交易員曠良文10日接受中新網采訪時稱,原計劃只在大理才村短住一個月,如今七個月已過,仍不打算離開。
像曠良文一樣從全國各地匯聚到才村的交易員已超萬人。他們遠離金融中心的高樓大廈,隱入這座洱海湖畔的白族村落。白天在K線戰場運籌帷幄,早晚則沉浸于蒼山洱海間的“詩與遠方”。
大理蒼山洱海。趙一舟 攝坐落于蒼山腳下、洱海西岸的才村是一個總人口7000余人的傳統白族漁村。古時因作為水路碼頭與柴炭集散地被稱作“柴村”,后雅化得名“才村”。而如今,因為這群金融人的到來又被賦予新的寓意——“財存之地”。
變化始于2017年。彼時,對大理人文風光情有獨鐘的交易員張青山從北京舉家南遷至此。通過撰寫在大理生活的交易員故事、制作交易類短視頻,他在新媒體平臺收獲十余萬粉絲,并創辦“1891金融俱樂部”(以下簡稱俱樂部),吸引包括吳建鋒(圈內人稱“吳掌柜”)在內的眾多同行加入。
此后,為給金融人提供交流、放松與提升的空間,張青山與“吳掌柜”共同發起“大理交易員小鎮”計劃,致力打造“交易員遠方的家”,以大理的閑適從容“對沖”交易壓力。
2021年9月,由60名俱樂部會員眾籌的“大理交易員港灣”客棧開業。這座僅設9間客房的民宿內,藏有一間收藏超1200冊金融書籍的交易員圖書館,免費向公眾開放。目前,該客棧已接待旅客近萬人次,并帶動才村及周邊陸續出現25家交易員主題民宿。
來自全國各地的交易員在“大理交易員港灣”客棧交流。受訪者 供圖在這里,有人身背竹簍去村口集市買菜,用手機操作云端數百萬的交易;有人身穿白族扎染,在泡茶喝咖啡間討論著K線圖與區塊鏈技術;有人白天直播分享心得,黃昏獨坐洱海邊復盤。傳統鄉村與現代金融在此完美交融。
除提供交流場所外,俱樂部還組織茶話會、國際游學,并發起“路燈計劃”,為困境中的交易員提供免費食宿與心理支持,并從盈利中提取部分資金幫扶村中孤寡老人。“吳掌柜”透露,目前該計劃已成功幫助6位出現嚴重抑郁癥狀的交易員恢復身心健康。
交易員的到來悄然改變著才村的生態。不少村民逐漸從漁業、農業轉向旅游業,開客棧、餐館與茶室,收入結構日趨多元。
“近兩年,村里旅游、旅居的人明顯增多,家里餐館生意越來越好,年收入比五年前翻了好幾倍。”才村村民段玉嬌說。
作為最早定居此地的交易員之一,“才村老李”親歷該村十余年變遷。“當初連自來水都緊張,看行情得去網吧。如今光纖入戶、電力穩定,生活越來越便利。”諸多交易員像他一樣,從旅客變成旅居者。
“兼具商貿傳統、宜居環境及開放文化氛圍的大理歷來是旅居熱土,才村成為交易員聚集地正是這一傳統的當代延續。”云南財經大學首席教授、旅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明慶忠建議,打造“交易員小鎮”要跳出傳統旅居或旅游模式,通過配套創業環境與文化體驗增強歸屬感,打破“工作-居住-消費”界限,實現“空間變資本”“環境變資產”。
“自發、共生是才村交易員生態最顯著的特征。”張青山表示,每一位才村的客棧主、自媒體人、住客都是交易員小鎮的共建者。希望大家能在才村的鍵盤與山水間,找到屬于自己的詩與遠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