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夏賓)在人口結構變化、資源壓力和全球市場波動交織的挑戰下,鄉村產業振興亟待構建新質生產力體系,擺脫傳統路徑依賴。近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在北京舉辦第五期“智薈中歐·企業賦能學習坊”,以“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的鄉村產業新布局”為主題,探討農業現代化轉型的創新方案。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汪泓在視頻致辭中表示,以農業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振興不僅是技術的迭代,更是產業生態的系統重構,涉及生產要素配置、供應鏈協同及產銷兩端的智能化與品牌化升級。面對日益復雜的市場需求和資源環境挑戰,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和系統效能提升,匯聚企業、政府與社會資本多方力量,把先進的科技手段、管理理念、市場視野融入農業,才能真正釋放新質生產力的巨大能量。
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理事長、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余欣榮指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綠色生產力,正從根本上重塑中國鄉村產業發展的底層邏輯與路徑選擇。
針對如何發展綠色生產力,他提出需遵循四個規律: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規律、技術與產業適配性規律、地域分異與多樣性規律以及多元協同聯動規律。在推進綠色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發展規律應用上,要注意尊重自然、尊重主體、注重差異,以農民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系統為方法、以創新為動力,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產業振興之路。
農業與食物系統作為農業全鏈條的紐帶,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樊勝根提出,全球農食系統須朝著“營養健康、環境可持續、經濟高效、社會包容、系統韌性和治理有效”六大目標轉型。其中的關鍵在于推動科技創新,包括現代生物育種、數字與人工智能、微生物技術、替代蛋白和綠色低碳技術等。
他呼吁,國內企業加大對農業前沿技術的研發投入,踐行環境與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通過ESG實踐、品牌建設、全鏈協作和系統創新,真正走在轉型前列。
湖南省岳陽市政協原副主席、華容縣原縣委書記劉鐵健以華容縣為例分享了推動鄉村振興的系統實踐。針對當前縣域特色產業發展面臨的深層次挑戰,劉鐵健建議,要積極穩妥地處理好規模經營和“小農”經濟的關系、政府作用和市場調節的關系、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產業資本和群眾利益的關系。尤其是產業資本不能與民爭利,要與農戶形成需求互補、利益共享、錯位發展。
當天,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法國依視路會計學教席教授、副教務長許定波主持圓桌論壇,圍繞“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企業探索與實踐”展開探討。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在北京舉辦第五期“智薈中歐·企業賦能學習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圖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融合發展,使中國農業領域高科技含量不斷提升。華智生物董事長、中歐校友田冰川指出,種業作為農業“芯片”,正邁向生物技術、數據技術與AI技術深度融合的新階段。
衛星遙感和AI技術的結合也正為農業數字化插上新的“翅膀”,北京佳格天地創始人、中歐校友張弓介紹道,佳格天地通過APP為百萬農戶提供地塊測量和農機服務結算支持,極大提升了農事服務的精確性與透明度。
中國一拖集團技術中心主任助理陳洪濤介紹說,當前國產智能農機已具備底盤線控、自動導航與無人駕駛作業能力,能基本滿足主糧作物全程自動化生產需求。
但各領域的挑戰依然嚴峻。例如,田冰川指出,我國種業發展仍不均衡,且糧食對外依存度仍達19%,實現“中國碗裝中國糧,中國糧用中國種”,是種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方向。
許定波指出,中國農業的轉型發展不僅關乎技術進步,更是一場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他借鑒工業平臺生態理念,建議打造政府與企業協同推動的新型農業平臺體系,由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進行制度設計與政策賦能,龍頭企業承擔資源整合與運營服務功能,帶動小農戶融入現代化產業鏈。
他也強調,農業領域仍存在大量未被充分開發的機遇,值得政策層面重視和資本、人才的關注,并鼓勵包括中歐校友在內的企業家群體積極關注農業板塊,探索商業模式創新與技術進步,在推動企業發展的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