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2日電 國新辦12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財政改革發展成效。財政部副部長郭婷婷在會上表示,“十四五”時期,國家財政持續加大投入,支撐我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投入規模穩定增長,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截至2024年底,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已經連續十多年保持在4%以上。“十四五”時期,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預計超過25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長38%左右。我國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均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水平,2024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9%,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60%;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21年,比“十三五”末提高0.41年。
二是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教育重點領域得到鞏固完善。主要體現三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保障義務教育,“十四五”時期,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轉移支付資金1.1萬億元,帶動地方持續加大義務教育投入。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一半以上用于義務教育,有力保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第二個重點是向中西部地區傾斜,中央財政教育轉移支付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區,支持中西部地區大幅提高教學條件和質量。第三個重點是支持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加大經費投入保障,實施國家級培訓、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優師計劃等。2024年,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占比達到86%,比“十三五”末提高約12個百分點。
三是學生資助政策調整完善,教育公平性可及性進一步提升。“十四五”時期,中央財政每年安排1300億元左右,向各階段學生發放國家獎學金、助學金等,惠及學生約1.5億人次。連續四年實施國家助學貸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償還政策。去年,對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大幅提高標準、增加名額,對國家助學貸款提高額度、降低利率,可以說是近年來力度最大、范圍最廣的一次調整,惠及學生3400萬人次,讓孩子們都能夠安心求學。
四是投入質效顯著增強,教育實現內涵式發展。財政投入兼顧“硬件”和“軟件”投入,統籌推進辦學條件改善和教育質量提升。
在辦學條件改善方面,財政部統籌各類資金資源,支持新建和改擴建必要的校舍,更新教學科研和實訓等設備,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等。目前全國校園網絡接入率已經達到100%。
在提升教學質量方面,開展一流學科培優,支持設立14個數理化生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我國每年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專業高校畢業生數量超過500萬人,穩居全球第一。同時,財政部推進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探索建立基于專業大類的職業教育差異化生均撥款制度,綜合考慮各專業辦學成本、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等因素,分類、分檔確定撥款標準,促進專業布局與產業結構緊密對接。目前在現代制造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學校。
郭婷婷表示,國家財政將持續強化教育投入,進一步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提質量,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