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2日電(記者 石睿)“國家財政賬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終是民生。”在9月12日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如此強調。
“十四五”時期,全國一般公共預算安排教育支出20.5萬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9.6萬億元,衛生健康支出10.6萬億元,住房保障支出4萬億元,加上其他領域支出,財政民生投入近100萬億元。
藍佛安表示,國家財政的民生導向更加鮮明。“十四五”以來,民生領域財政投入占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0%以上,資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
突出更加公平,織密“保障網”
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截至目前,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超過10.7億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達到13.27億人,領取基本生活救助的群眾有4500多萬人。
不僅保障范圍越來越大,保障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十四五”時期,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580元增加到700元;全國農村、城市低保標準均提高20%左右。
同時,創新建立救災資金快速核撥機制。“十四五”時期共安排資金2.59萬億元,全力幫助人民群眾抗災救險、恢復生產和生活。
突出更加均衡,調準“天平碼”
財政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政策、資源傾斜,“十四五”期間,均衡性轉移支付規模由2021年的1.9萬億元增長到2025年的2.7萬億元,年均增長9.6%。
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加快補齊。截至目前,我國50多萬個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快遞服務覆蓋率超過95%,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4%,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比例達到90%以上。
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持續提升。比如,支持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約780萬套,改造老舊小區16萬個,幫助城市困難人群實現“住有所居”。
突出更加普惠,拓寬“滴灌渠”
教育領域,“十四五”時期,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預計超過25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長38%左右。
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并獲得免費教科書;約2000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生活補助;約1300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實現相關教育經費可攜帶。今年,國家財政安排200億元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預計惠及1200萬兒童。
醫療領域,累計安排資金超800億元,支持臨床重點專科和區域醫療能力建設,強化多層次衛生健康人才培養,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突出更加可及,打造“幸福圈”
“十四五”以來,積極推進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惠及人次達5.6億,減少群眾墊付資金5900億元。探索居家養老、托養照護等服務模式,支持開展老舊小區適兒化、適老化改造。支持近5萬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很多都成為網紅打卡點、休閑好去處。
民生福祉沒有終點,需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藍佛安表示,“十五五”時期,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哪里,財政資金就重點投向哪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在哪里,財政政策就往哪里發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