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二字,重若千鈞。當時光的指針劃過“十四五”的宏偉藍圖,一份沉甸甸的財政“民生賬本”徐徐展開。
“十四五”以來,國家財政的民生導向更加鮮明,民生領域財政投入占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0%以上,規模近100萬億元,資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
擴范圍、提標準,織牢織密“保障網”——
財政加力,不斷拓展保障范圍、提高保障水平,支持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截至目前,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超過10.7億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達13.27億人,4500多萬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領取基本生活救助金。“十四五”時期,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580元提高到700元;全國農村、城市低保標準均提高20%左右。財政部門創新建立的救災資金快速核撥機制,將2.59萬億元資金迅速下達至災區,全力幫助人民群眾抗災救險、恢復生產和生活。
這一組組數字,編織成一張堅實細密的社會保障網,成為億萬人民生活中最踏實、最溫暖的依靠,為千家萬戶托起“穩穩的幸福”。
重公平、促協調,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均衡布局——
為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政策、資源傾斜,“十四五”期間,均衡性轉移支付規模由2021年的1.9萬億元增長到2025年的2.7萬億元,年均增長9.6%,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為加快補齊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十四五”期間,中央財政下撥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資金等專項資金,助力我國50多萬個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快遞服務覆蓋率超過95%,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鄉村振興的“毛細血管”正一步步暢通。
為持續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各級財政支持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約780萬套,改造老舊小區16萬個,幫助城市困難人群實現“住有所居”。
財政資金在汩汩流淌中填補洼地、平衡差距,推動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共享大致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務,讓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每一個人。
求精準、謀普惠,促進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擴容下沉——
為保障城鄉義務教育公平普惠,財政全面免除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學雜費并提供免費教科書;向約2000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生活補助,實現教育經費“錢隨人走”,惠及約1300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上好學”。
為持續減輕家庭教育負擔、擴展普惠教育受益面,自今年秋季學期起,財政進一步免除幼兒園大班保育教育費,預計惠及1200萬兒童,推動學前教育更加普惠可及。
為強化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推動優質資源下沉,中央累計安排資金超過800億元,切實提高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服務能力,讓群眾求醫問診更方便、更安心。
財政持續優化投入結構,增強政策針對性,以更高效率、更實舉措增進民生福祉。
優服務、優環境,支持民生服務更加豐富可及——
“十四五”以來,財政部門大力推進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累計惠及群眾5.6億人次,減少群眾墊付資金5900億元,有效減輕了群眾就醫負擔。
在財政資金支持下,從居家養老、托養照護到小區的“一老一小”改造,多項舉措正共同托舉起“老有所享、幼有所育”的民生愿景。
在財政資金支持下,近5萬家圖書館、博物館已免費開放,越來越多場館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文化客廳和休閑港灣。
財政持續優化服務供給,推動民生服務從“有”到“優”,在細微之處傳遞溫度,于無聲之間提升品質,讓便捷、豐富、貼心的公共服務觸手可及。
人民的笑臉,永遠是發展最動人的成績單;人民的幸福,永遠是現代化最溫暖的注腳。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展望“十五五”,財政民生投入還將持續加力,做到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哪里,財政資金就重點投向哪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在哪里,財政政策就往哪里發力。(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