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 龐無忌)正在北京進行的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上,跨國公司施耐德電氣宣布全面升級其服務業務中國中心,而該中心正是成立于一年前的服貿會上。
作為能源管理和工業自動化領域巨頭,施耐德電氣為何在華頻繁擴展服務業務?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中壓及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徐韶峰在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創新技術的應用和產業的發展,如今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發展其實已經很難被完全割裂開。事實上,兩者之間的相互融合會產生更大的效益,開啟巨大的新增長空間。
近年,各界愈發認識到生產性服務業在推動技術進步和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的關鍵作用。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黃奇帆曾指出,生產性服務業貫穿于制造業上游、中游、下游的整個產業鏈全過程,是促進制造業技術進步、提升制造業生產效率的關鍵環節。
在中國,服務業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日益彰顯。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占中國GDP比重為59.1%,對GDP增長貢獻率超過60%。徐韶峰表示,生產性服務作為新質生產力賦能實體經濟的核心紐帶,正通過數字化、綠色化融合不斷重塑產業生態。
他認為,中國市場呈現出傳統產業加快升級、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未來產業加快布局的趨勢。這些新的變化,正不斷激發出企業的轉型需求。這恰是服務業務的巨大增量空間所在。
施耐德電氣亦在服務領域動作頻頻。今年5月,施耐德電氣在北京成立EcoFit工業自動化適配改造中心,近日在上海設立EcoFit低壓配電中國創新中心。兩者均是以服務為出發點,推動業務創新。
今年的服貿會上,施耐德電氣對其新質服務體系進行了一系列升級,其中包括推出傳動系統預測性維護平臺,在變頻器中內置AI(人工智能)算法,無需新增軟硬件即可對變頻及泵負載的潛在故障進行預測,幫助用戶掌握設備運行情況,降低非計劃停機風險。
徐韶峰表示,中國市場對咨詢、運維等服務的需求很大且持續存在。用戶在采購設備并使用了一定年限后,不可避免會面臨設備老化、設備故障、備件短缺等問題,徹底更換往往成本高、適配難。有的需要對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或者更新。在服務業務中國中心下增設針對適配改造業務的創新中心,就是要將服務與各個業務單元以及供應鏈工廠深度融合,以整合資源,拓展業務邊界。
他舉例稱,施耐德電氣為天津津榮天宇渤龍湖工廠構建包括配電設備、能耗采集、智慧照明與能源管理系統在內的智能降碳解決方案,實現運營效率提升60%,每億元人民幣銷售額碳排降幅達35.1%。
目前,除“服務中國中心”外,施耐德電氣在華已建成能源管理低壓、能源管理中壓、自動化、數字配電等“中國中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