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5月6日電 (付健青)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猛增,同比增幅達146.6%。在車企漲價、原材料漲價等影響下,為何新能源汽車銷量仍猛增?火熱的新能源賽道未來是否會產能過剩?
針對上述問題,在中新經緯5月6日舉行的第二期V觀財報圓桌會線上活動上,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川財證券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高翔、光大證券電新行業首席分析師殷中樞談了自己的看法。
崔東樹表示,新能源車呈現高增長態勢,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車市場從2021年以來實現了市場化的轉型,整個需求是市場的驅動,所以目前的產品供給符合市場需求,“從4月份看,雖然全國多地受疫情影響,部分地區出現停工,甚至停止交通運輸等情況,但是新能源車的訂單需求依舊旺盛。”
另外,崔東樹指出,2021年四季度以來,鋰礦價格出現了一輪爆發式的增長,碳酸鋰的價格暴增近10倍,影響相對較大。但由于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分擔,今年1月份和3月份經歷兩輪漲價后,終端車市的漲價在2萬塊錢左右。與此同時,企業近一段時間在產品結構各方面做了有效的調整,產品的成本和適應消費者需求能力上得到提升,這樣使供需雙方處于相對較好的狀態。
“近幾年,新能源汽車不管是車本身的豪華度,或者是電子產品配置的豐富度來看非常高。”高翔則認為,產品力的提升,本身也是新能源汽車猛增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從整車的技術水平來看,包括駕駛性能、續航里程的提升,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汽車駕駛上的感覺已經差不多,甚至超過傳統燃油汽車的駕乘體驗。”
另外,就消費者日常消費層面,高翔指出,雖然新能源汽車由于原材料上漲導致整車漲價,但是從日常使用來看,新能源汽車的用電成本遠低于傳統燃油汽車的用油成本,這也是近期新能源汽車銷量越來越好的一個原因。
關于新能源汽車賽道產能過剩的問題,高翔認為,要交給市場解決,“讓市場通過消費者的選擇,將一些落后的產能淘汰掉,競爭出來的優勢產能則會越做越大”。
殷中樞表示,新能源車屬于制造行業,制造行業競爭到最后,產能過剩是不可避免的,或者應該管這種情形叫作“周期的波動”。
同時,產能過剩未必是壞事,殷中樞提示,“產能過剩推動了降價,在現在新能源車市場化的過程中,新能源車要與傳統燃油車比價,尤其在10萬到20萬的價格帶。”
另外,殷中樞也同樣認為,企業想在上述過程中勝出,還是要交給市場,讓更多的制造廠商不斷適應市場,在市場上充分競爭,體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