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他們,正在努力“自救”和支持行業復蘇。
葉蒙雷現在終于有時間畫畫了,他是春秋旅游美洲部總經理兼研學旅游項目組組長,疫情之下,他依然堅守在旅游行業,雖然目前宅家辦公,但他還是給自己安排得滿滿當當——開會、內訓、安排國際客戶業務,還有重拾畫筆完成興趣愛好。
疫情來襲,首當其沖被影響到的是旅游產業。上海實行封控以來,本地旅游業基本暫停,而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旅游市場也是冷清了許多。第一財經記者近期對葉蒙雷這樣的眾多資深旅游業者進行深入采訪,他們中有人已經轉行,成為代購,收入還不錯;有人堅守在旅游行業,嘗試做業務轉型;也有人“兩條腿走路”,既不完全退出旅游圈,但也開始發展新業務。疫情中的他們,正在努力“自救”和支持行業復蘇。
堅守:掘地三尺
和葉蒙雷聊天,很輕松,幾乎感覺不出通常旅游人都會有的焦慮。大學學習會展專業出身的他從事旅游業多年,由于外語方面的優勢,他一直在從事國際旅游業務,尤其主打的是歐美業務板塊。但也正因如此,疫情來襲,首先被沖擊到的就是他所在的國際業務板塊。
“出境游和入境游原本是我主要的業務,但是疫情發生后,這兩個板塊的團隊游已經停了很久。后來我們公司的很多業務開始聚焦到國內市場,再到本地市場,直到現在,本地市場也很難做。當然,防疫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我們所有的旅游業務必須是在此前提下的。”85后葉蒙雷正值壯年,總覺得還有很多勁兒得使出來,但是該怎么使是個問題。
疫情發生以來已經2年多,出境游和入境游團隊業務也暫停了這么久,旅游市場的生意基本集中在國內板塊,去年以來,國內游市場復蘇明顯,尤其是國內長線游一度有“小井噴”的趨勢,一些沉浸式旅游項目開始被開發。然而疫情并未完全結束,各地反復的疫情使得市場的復蘇呈曲線狀態波動。直到上海本輪疫情發生,部分中高風險地區的本地游也受到了影響。
不少中小型旅游企業已經經歷了洗牌,是去是留,既要看個人意愿,也更要看資金實力。
葉蒙雷的選擇是留下。“我們企業實力還是雄厚的,這也給了我信心。當然業務肯定要調整,我就在想如何挖掘新的可行的業務來回籠一定的現金流。此時我們研究發現,雖然團隊游很難做,但是散客的個人需求還是存在的,不如就深度服務這些客人。”葉蒙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他的業務主要集中在給海外客戶辦理商務服務、簽證等。
家住上海的葉蒙雷現在每天早上9點起床,除了在線會議之外,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午和凌晨時分進行業務。“因為要配合海外的時差,所以我最忙的就是晚上10點到凌晨2點。為海外的客戶協助辦理簽證或其他相關手續、購買機票等。雖然現在沒有團隊客人,但依然有商務或探親的國際客人,而且一些國際航線的機票價格等也都翻倍漲,雖然客人少了,可是客單價也翻倍了。就是業務比較繁瑣,比如為了符合防疫安全,要協助客人填寫一些相關表單,尤其是一些外國客人經常會搞錯一些項目,我們就要幫助他們。目前直航的國際航班整體變少了,部分客人是通過轉機抵達目的地,所以我們還要協助他們進行各個不同國家之間的防疫檢測等。這些都是以前沒有的業務。”葉蒙雷對第一財經記者描述。
此外,葉蒙雷還在留學、研學業務方面挖掘新契機。比如今年4月有一批留學生赴日本,之后的幾個月內還會有赴歐美的留學生,這些都是葉蒙雷正在努力的業務。雖然比起往年,整體業績有所下滑,但今年4月也有數百萬元的營業額,對于葉蒙雷和他的部門而言,已經算是不錯。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轉向深度業務、研學或生活方式等業務去挖掘新收益,的確是留守在旅游一線的業者們在努力的。
開拓:未來商機
除了掘地三尺地挖掘現有商機,還有一批留守的旅游人在努力開發未來商機。
資深旅游人陳志明是葉蒙雷的同事,他目前是春秋旅游周邊部總經理,入行22年的陳志明本身就是學旅游專業的“科班”人士,或許是因為對專業的執著,即便面對疫情,陳志明也從來沒有想過轉行。
上海實行封控以來,陳志明更加忙碌了。居家辦公期間,他不是在開會,就是在做內部培訓、在線營銷。還有很多時候要顧及一些在線直播的業務。與葉蒙雷的國際業務不同,陳志明專注的是本地游和周邊游市場,其實在本輪疫情發生之前,這個業務是旅游業復蘇的重點板塊,尤其是從去年開始推廣的“建筑可閱讀”,成為上海旅游業復蘇的“代表作”。
“現在我大量的時間用在準備旅游資源方面,深度開發一些本地游產品,為未來市場做籌劃。比如我們在推廣的上海崇明玉海棠景區,位于崇明西部的三星鎮,是崇明區‘一鎮一花’之海棠花的天地,雖然現在大家不方便出門,但不代表我們就要停止推廣。恰恰是現在,我們更應該做好產品設計,進行直播推廣,給游客們進行‘種草’,讓大家對一些優質的旅游項目有先行認知,那么之后我們啟動預售就會有很有優勢。”陳志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同樣想著做未來生意的還有上海蓮花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下稱“蓮花之旅”) 創始人苗延南,他比陳志明在預售業務上走得更快。
“我已經找到一些主播進行在線合作,通過直播等進行酒店、景區推廣。我們知道目前人們出游不方便,但是可以通過優惠價格來售賣未來的旅游商品,比如預售門票,這相當于是銷售‘旅游期貨’。”苗延南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他在今年4月銷售了約300萬元的“旅游期貨”,盡管凈利潤不高,但這樣的預售使自己的公司獲得了一定現金流,有利于之后的業務運營。
并行:轉向團購
在上海土生土長的李愛玲是旅游供應鏈服務平臺匹匹扣旅游圈(下稱“旅游圈”)CEO,從業21年的她看過了旅游行業多年的沉浮。
在旅游圈看來,旅游產業鏈中上下游分為三個環節,資源、運營與銷售,其中最直接產生價值的是:優質資源與具有變現能力的渠道,而最能產生附加值的是運營環節。其實前、中、后這三部分都是協同的,三者缺一不可。經過李愛玲和合作伙伴的多年努力,旅游圈平臺已發展了7萬旅游顧問,累計過千萬的游客人次。
本輪疫情發生后,李愛玲并未退出旅游行業,但她不同于其他堅守的業者,李愛玲在“兩條腿走路”——保留旅游業務的同時,大力開拓團購業務,以此來補充公司的收入。
在李愛玲看來,2020年疫情開始,社區團購平臺興起一波,但當時社區團購生意快起快落,部分平臺收縮、轉型甚至關停。之前各家大廠的社群團購平臺垂直經營,存在很多供應鏈問題和效率問題。“而2022年上海的本輪疫情中,起來了一波‘團長熱‘,看上去似乎又興起了社區團購的熱度,但這次很大不同的是,主角并非大廠,而是居民們扮演了社群團購平臺上的各個角色,用群接龍、快團團等平臺工具,實現信息發布、關系鏈接、在線付貨款、物流信息流轉。社群團購,‘團長’的人設建立、‘團長’與團員的關系鏈接,逐漸形成社群效應。”李愛玲說。
曾經做了一段時間土特產銷售業務的李愛玲,把旅游圈做了調整,變成了現在結合團購的模式。
“在上海像我這樣的‘團長’非常多,我是供貨‘團長’,還有一些賦閑在家的旅行社同業者屬于幫賣‘團長’,像我們現在這個小區有100多個‘團長’,開團要向居委會報備。上海本輪疫情,我們的幫賣‘團長’從2000多人翻了一番,到目前4000多人,據我觀察,大部分社群‘團長’的用戶訂閱數(沉淀的客戶)也有了大幅提高,這張新的流量網絡在疫情期間有一個快速成長。”李愛玲描述道。
現在宅家辦公的李愛玲每天很是忙碌,除了要兼顧旅游在線業務和運營之外,她大部分的精力都在關注團購板塊,今年4月,李愛玲整體的團購流水達到了數百萬元。“但其實并沒有什么利潤。如果是純團購生意,那是會留一些利潤空間的,但封控期間給大家做團購,是為了保供應,基本就是平價進出,幾乎沒有什么利潤。做團購的意義不在于純利潤,而在于積累了不少上下游資源以及客戶流量,今后結合這些資源來開發旅游或相關業務是不錯的。”李愛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轉行:代購火爆
當然,也有不少中小型旅游企業的從業人員實在支撐不下去,選擇了轉行。根據第一財經記者近期大量的訪談發現,旅游人轉行后有相當一部分人員會去從事保險銷售業務,因為相對而言入行門檻不高,且都是吃“開口飯”,不少導游具有較好的溝通和推廣能力。
李偉曾經是一家中型旅游企業的部門負責人,前些年在細分旅游板塊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于是與幾位合伙人一起開設了獨立的旅游企業,專營攝影采風類的主題旅游業務,生意一度不錯。
“但是疫情發生后,這幾年的生意每況愈下,企業運作是需要持續投入的,我們只是一家小企業,幾個合伙人都是自己多年的積蓄在投入,燒錢燒不了多久。所以我們把公司結束了。從我的角度而言,也不想再回原來的旅游公司打工,于是就轉行去了保險公司,也不說賺多少錢,但維持生活還是可以的。”李偉對第一財經記者如是說。
相對而言,張可嵐的轉行前后變化非常明顯。張可嵐2008年開始進入旅游行業,最初從旅行社的計調崗位做起,也經常帶出境游團隊去往歐洲,因此具有不錯的海外資源。也因為業績不錯,自己也有創業的想法,于是在2016年,張可嵐從旅行社出來,以類似“個體戶”的形式發展業務——掛靠在某家旅行社,基本獨立做業務。
隨著出境團隊游業務的暫停,張可嵐開始尋找新的商機。“可能因為我在歐洲有不少資源,而且以前帶團隊出境游的時候也看到了太多游客具有很強的消費力,所以我就在想,旅游業務如果先放一放,是否可以把精力轉向代購。”這么想著,張可嵐開始聯系資源,在海外找到合作伙伴進行貨源的供應,而她此前在旅游業界的一些朋友也有轉行的,于是她就將貨品以“批發+零售”形式進行運作——部分貨品批發賣給小商家,部分貨品直接零售。
由于目前代購已經成為了張可嵐的主業,為了讓所有業務都規范化,她還成立了正規的企業,專營國際商品的生意,主要集中在化妝品和日用品,奢侈品相對較少。“我的公司規模不大,而奢侈品的前期貨款要押下去很多,我也不夠這么強的資金實力,所以我只做自己能力范圍內的業務,保守和正規化經營。通過電商等渠道,如今也積累了不少客戶。當然,上海封控期間,因為物流運力緊張,所以我們的很多單子暫時也難送,總體的絕對數據上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對我來說,從旅游業轉型到代購業務還是找到了一條新的可持續經營的道路。做代購一年的營業流水可達3000萬元,但利潤不高,因為我給到B端的批發價都很低,即便是我直接銷售給C端客戶的市場價格也不高,主要是薄利多銷,估計一年凈利潤也就幾十萬元。而且我也成立了公司運作,納稅和管理都是按照規定來的。”張可嵐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根據記者訪談諸多旅游業者后了解到,類似張可嵐這樣轉而做代購或者微商的旅游人不少,這些旅游人賦閑在家,運用本身的資源和銷售技巧來另謀出路是一大選擇,但業界提醒這類旅游人,轉型無可厚非,但經營代購或微商必須注意風險控制與合法合規,一定要按照相關規定運作。
未來:逐步復蘇
疫情已經持續了2年多,受疫情影響,今年的春季旅游市場暫未全面進入旺季。上海本輪疫情更是讓部分本地游業務暫緩,但防疫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
此前,文旅部《關于抓好促進旅游業恢復發展紓困扶持政策貫徹落實的工作通知》(下稱“通知”)是將之前14部委聯合引發的紓困政策落細、落地、落實,立足于旅游企業尤其是中小旅游企業經營的實際困難,為穩定行業恢復發展基本盤有著重要作用。政策的進一步細化落實,更加提振了業界對行業恢復發展的信心,為市場主體注入財政、金融和產業政策支撐力。
同程研究院分析認為,受到疫情影響,國內部分旅游企業,尤其是中小微旅游企業在經營和發展中確實遇到了困難。本次“通知”從稅費、金融、行政管理、政策宣導等多個方面,對紓困政策的落實和實施進行了要求,不僅解決了企業短期面臨的資金難題,也有利于激發企業創新的內生動力,提升旅游企業抗風險能力,幫助旅游企業長期健康發展。
目前,攜程、同程、途牛、去哪兒、春秋、驢媽媽、飛豬和馬蜂窩等業者也在積極響應政府相關政策,在不斷強化自身技術創新能力,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幫助產業鏈合作伙伴渡過難關。同程方面表示,計劃為機場、航司、景區、酒店、客運企業和目的地政府提供了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幫助行業伙伴實現數字化產業升級,同時打造了非遺旅游、紅色旅游、短途周邊游等主題IP,幫助國內旅游目的地推廣其優勢旅游資源,促進各地旅游發展。攜程則表示會通過開拓鄉村旅游、直播推廣等方式來聯動上下游業者一起推動市場復蘇。
無論是留守還是轉型,抑或是并行者,這些旅游人都在努力“自救”,也在支持行業復蘇。(作者:樂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