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7月8日電 題:柴達木戈壁“帳篷城”的綠色“守護神”
作者 李淑娟 郭曲太 孫睿
從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驅車一路向西,茫茫戈壁無邊無際,唯有風沙伴著荒涼。當駛入昆侖山下茫崖市時,小城煥發新顏,綠色發展充滿活力,“由內而外”顯露生機。俯瞰整個小城,西北南三面的防護林一直從國道延伸到山腳下,綿延數千畝,猶如兩條綠色的臂彎守護著城區的安詳。
“茫崖”系蒙古語“額頭”的意思,自古以來,這里便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通甘進藏入疆的咽喉要道,為青海“西大門”。過去,這里是亙古荒原、唯有風沙肆虐,伴隨著青海油田的開發和建設,著名的“戈壁帳篷城”聲名鵲起。2018年12月27日成為青海省第4個縣級市。
茫崖市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局長賈慶黎介紹,茫崖市于2008年開展防護林規模化實驗性造林,至今累計完成投資4.2億元,造林6850畝,栽植各類苗木360余萬株,城鎮綠化率近30%,實現了城鎮生態的根本好轉,基本遏制沙化侵害。并且持續推進2020-2021年開展的林草業修復工程,開展國土綠化建設,改善生活環境,構筑結構穩定、功能完善的綠色生態屏障,采取人工造林措施,昆侖山下逐步恢復和擴大森林植被覆蓋度,達到防治土地荒漠化的目的。
圖為昆侖山下的防護林生機盎然。 郭曲太 攝“頭發白了,茫崖綠了。”正值中午日頭高照,在315國道旁的樹林里,林草管護員潘海軍和索南才讓正給樹澆水。從2008年至今,潘海軍年復一年的管護著茫崖的一畝畝林地,曬得黝黑的皮膚,長滿老繭的雙手,記錄下了這位林草管護員的執著與堅守。
潘海軍每次出門巡護,他都要開車從茫崖新城到老茫崖查看樹木有沒有被破壞,有沒有盜獵的,給樹木澆水,補植補栽……“這幾年,隨著綠化面積的增加,風沙少了,雨水多了,草也長得好,山里的野生動物也越來越多。”潘海軍說,雖然已經52歲了,但還會繼續為茫崖的綠化再奉獻幾年。
456.67公頃,這是茫崖“貴比石油”的造林總數。多年來,茫崖人克服高寒、缺水、鹽堿地的重重困難,寧向戈壁要綠色。這來之不易的片片綠洲,驅走的是“開車不過花土溝”的恐懼,帶來的是戈壁生態之城的新希望。
潘海軍的哥哥潘海鎮是茫崖造林第一人,63歲的他從事林業工作22年,他也是青海力源科業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管理各類苗木280公頃。當地群眾親切地稱呼潘海鎮是茫崖綠色的“守護神”。
“1979年參加工作我就來到了這里,以前是石油職工,下海以后做了很多事去了很多地方,最后我還是決定回到這里,根植我向往的這片綠色。”2001年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潘海鎮帶著在敦煌植樹造林的經驗重新回到茫崖,在茫茫戈壁“孕育”了一片綠地。
“這里的環境和敦煌相比有著天壤之別,茫崖高寒風沙大,極度缺水,而且我們要在重度鹽堿的土地上種樹,好多人都笑我傻,說在茫崖種活樹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潘海鎮回憶說,剛來茫崖,試種的3.33公頃樹林就死了一大半。
“白天十幾二十度,晚上氣溫就能到零下幾度,還沒發芽的樹苗經不起折騰就死了好多。最要命的就是年均4000毫米的蒸發量,要是水跟不上,樹苗就都干枯。”潘海鎮每說到那死去的樹苗,淚水都不禁在眼眶打轉,“南方的地里插根扁擔都能發芽,我們這里真的太難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探索、堅持,如今潘海鎮的林子成活率能達到90%左右。“只要咱努力,它就能帶來希望。”潘海鎮目光堅毅。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茫崖市森林面積2.4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0.04%、草原面積24.13萬公頃,草原覆蓋率提高到4.84%。
賈慶黎說,茫崖市還重拳開展圖斑整治工作,持續開展大氣、水源、土壤污染防治和淘汰燃煤鍋爐及國省道路域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市轄三鎮建成區91%的區域實現清潔供暖,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3.63%,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同時,茫崖市還加強草原執法監督管理,積極推進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全面落實草原生態獎補政策,使昆侖山下的草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出現穩中向好趨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