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小紅書聯合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簡稱“中網聯”)舉辦了“未成年人網絡隱私保護”行業研討會。來自中網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未來網等機構專家學者參與了研討。
研討會圍繞“未成年人網絡隱私內容治理機制”等議題展開。在討論分析利用互聯網侵犯未成年隱私的現狀與治理經驗基礎上,有針對性的探討了侵犯未成年人網絡隱私及其衍生的網絡暴力的治理建議。
同一天,小紅書在創作中心“規則百科”上線《小紅書未成年人內容管理規范》,強調對七大類涉及未成年人的內容加強管理,保障未成年人安全使用社區產品。
未成年人網絡隱私保護需要多主體聯動
隨著網絡在未成年人滲透率進一步提升,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成為社會熱點。2021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了網絡保護專章。不久前有關部門表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正在加快推出,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為了使未成年人不良內容的治理規則更加清晰。小紅書通過對家長、監管單位、行業專家、媒體等調研,在《社區公約》、《社區規范》基礎上,單獨上線了更加詳細的《未成年人內容管理規范》,進一步強化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措施。
小紅書未成年人內容管理規范研討會上,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未成年人網絡隱私保護需要平臺、社會、家長等多主體聯動,單靠一方肯定不行。平臺是很重要的抓手,在對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的同時,也需要不斷加強內容治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認為,“內容平臺需要建立針對未成年人的合規體系、投訴舉報體系等等,進行預防性機制的設計,設立相應的機制處置。”
劉曉春研究發現,侵犯未成年人網絡隱私背后往往有黑色產業鏈存在,常常從各個平臺引流至聊天工具,這就要求各個平臺之間進行協作,建立風險要素共享庫,共同治理。相關單位之間也需要形成聯動,同時加強家長、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教育,提升網絡信息保護意識。
平臺間協同治理也正在取得一些效果。不久前,小紅書未成年人保護專項團隊通過算法模型識別,發現一例侵犯售賣未成年人隱私內容的賬號,其筆記發布頁存在多張疑似偷拍未成年人的照片。調查發現,該用戶在微信擁有同名公眾號,并開設小程序商城,打包售賣未成年人隱私照片,形成了黑色產業鏈。
專項團隊查證后,立即對該賬號以及相應手機號和設備進行了封禁,并向微信團隊進行舉報,對其公眾號與小程序商城進行封禁。同時,專項團隊向公安機關報警。
主動提示未成年人隱私風險,暑期處理涉未成年人違規內容2.5萬條
今年6月發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現狀研究報告》顯示,未成年人信息泄露的原因主要包括未成年人身份特征較為明顯、信息辨識和自控能力不足、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安全意識不強等等。
針對這一情況,朱巍建議,平臺是未成年人監護的延伸,對未成年人的保護需要更強,如果家長無意間造成未成年人隱私信息泄露,平臺可以進行相關提示。
針對創作者無意中發布包含未成年人隱私的內容,小紅書治理團隊對算法模型進行了升級,在檢測到發布的內容中包含兒童隱私部位照片、身份證號、手機號等隱私信息時,平臺會向用戶發送站內信提示風險,并建議修改或撤回。
小紅書對涉未成年人隱私內容的風險提示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于旭坤從六個方面對未成年人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提出思考。其中包括,平臺需要確立未成年人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的原則與規則;并設立專人專崗負責,制定未成年人信息保護的制度,完善安全策略等等。
小紅書首席風險官許磊透露,除剛剛上線的《未成年人內容管理規范》,小紅書內部也形成了《未成年人網絡隱私保護規則》,針對不同級別、不同類型問題,出臺了不同層級治理標準。
今年初開始,小紅書組建了包含運營、產品、研發、審核等多個部門的未成年人保護專項團隊,建立相應的專門審核隊列,對包括未成年用戶模型、未成年年齡識別模式等多類模型進行了升級,大幅提高了計算機審核的效率與準確率。
今年7月18日,隨著“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啟動,小紅書隨即啟動為期兩個月的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專項行動期間,小紅書未成年人保護專項團隊共處理涉及侵害未成年內容超2.5萬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