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更具投機性的國際對沖基金涌入中國股票。最近的13F申報文件顯示,大空頭Michael Burry也在做多。MSCI中國指數相較于去年的低谷已經反彈高達近50%。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兩年國際資金追逐印度主題,并認為印度將是“下一個中國”,甚至不少QFII近兩年將配置中國的資金投入印度。然而進入2023年,外資大幅流出印度,初步數據顯示,1月外資就拋售了約40億美元。因深陷股票做空丑聞,印度億萬富翁高塔姆·阿達尼(Gautam Adani)可能會損害印度作為外資在新興市場業務首選的地位。印度阿達尼集團旗下7家公司的股價持續下跌。亦有觀點認為,這可能分流了更多資金流入了中國市場。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家超萬億美元規模的頭部資管機構亞太業務負責人表示,比起對沖基金,投資布局更長線的大型共同基金很難從“低配”快速切換到“高配”,甚至錯過了這波中國股票反彈。但目前這些長線外資是否要進一步增配,仍取決于中國經濟后續復蘇的強度、政策刺激變化和地緣政治的環境變化。
中國股票受對沖基金追捧
彭博近期報道,一度被視為“不可投資”的中國股票如今又成了對沖基金的標配。實際上,美國銀行對基金經理的調查發現,中國股票多倉被視為市場上最熱門的交易。
具體而言,投資者對2022年末中國股票的瘋漲有何反應,從大型基金必須提交的13F文件中可見端倪。比如,彭博匯總的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它們加倉了約1600萬股阿里巴巴,所持股票的市值增加了15億美元,超過同期任何其他在美國掛牌的股票。這也體現在股指的上漲中,MSCI中國指數于10月跌至11年低點,但在2022年的最后兩個月,該指數卻又狂飆了35%,截至目前漲幅已經擴大至50%以上。
據悉,Philippe Laffont管理的科技重倉基金Coatue Management買入了480萬股阿里巴巴,創下對沖基金之最;總部設在中國香港的Segantii Capital Management買入了320萬股。整體而言,對沖基金在阿里巴巴公開披露持倉的所有投資者中持股12%,比例創下201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Scion Asset Management的Michael Burry在2008年樓市危機期間一舉成名,還是電影《大空頭》中的原型。他共購買了860萬美元的阿里巴巴和京東股票。
事實上,第一財經早在1月初時就報道國際資金正增配離岸互聯網概念股,它們在過去兩年遭遇重挫。據記者了解,去年四季度開始,不少國際投行開始對中國互聯網公司持超配的觀點,甚至有美資基金早前就配置了一些超跌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拼多多、阿里巴巴、美團等都在列。常態化監管、平臺公司降本成效凸顯等有助于提振投資者的信心。然而,當時買方資管機構,尤其是長線共同基金,對此仍躊躇不定。
國際投行Jefferies股票分析師Thomas Chong當時表示,領先的電商京東、阿里巴巴、美團處于有利位置,可能會最先受益于經濟重啟的提振;此外,物流企業中通、圓通、滿幫將受益于較強的執行力和市場份額的增長;包括在線旅行領域的攜程、同程,以及在線招聘企業BOSS直聘,在線汽車門戶汽車之家和在線房產平臺貝殼找房等,都可能受益于經濟重啟。
印度市場波動加劇
相比之下,印度股市則是從“香餑餑”變成了讓外資競相拋售的市場。對于全球布局的國際資金而言,新興市場是一個“池子”的概念。不乏觀點認為,此前流出印度的資金亦可能流入了中國,加劇了中國市場的反彈幅度。
毫不夸張地說,2022年是屬于印度的一年——Sensex和Nifty指數分別錄得4.9%和4.3%的漲幅,而全球多數股市跌幅基本都在20%上下;國際資金追逐印度主題,并認為印度將是“下一個中國”,甚至不少QFII近兩年將配置中國的資金轉投入印度。
年初,印度巨頭阿達尼集團卻遭遇劫難。總部位于紐約的做空機構興登堡研究(HindenburgResearch)在1月下旬發布報告,指責阿達尼集團參與了“無恥的股票操縱和會計欺詐”。印度所有的港口、機場、電力、輸電、采礦、綠色能源、天然氣配送、食用油——阿達尼的身影無處不在。然而,阿達尼集團的財務前景卻岌岌可危。
多位國際投資者對記者提及,這位億萬富翁和他的商業帝國的未來,還有更大的問題和風險:印度在公司治理的廉潔程度以及發展模式的追求。政府委托少數超級富豪管理印度的基礎設施和開拓海外投資,這觸及到了ESG投資的紅線。
盡管阿達尼集團堅決否認這些指控,但截至2月3日,這位大亨旗下的上市公司市值蒸發逾1000億美元,股票發行計劃也被取消。阿達尼曾是全球第三大富豪,但在福布斯億萬富翁榜上已跌至第17位。有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SEBI)2月15日要向財政部長西塔拉曼通報調查阿達尼集團的最新進展。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規模1.2萬億美元的挪威主權財富基金近期表示,已將旗下印度阿達尼集團的資產全數脫手。
中國股市可能進入“震蕩期”
盡管年初至今北向資金涌入近1500億元,但也意味著在大幅反彈后,中國市場可能進入“震蕩期”。
亦有觀點認為,共同基金仍基本上保持了低配,更多大型投資機構對漲勢的可持續性還是心存疑慮。如果早前沒有參與,那么在市場已經從低點反彈近50%的情況下,他們現在進場的機會就很低了。
事實上,內資的看法與長線外資更為接近。青驪投資總經理蘇雪晶對記者,“不論是量化還是公募、私募,經歷了2022年的劇烈波動,為了生存,也被迫加入波動的交易做法,在這一背景下,如果說因為外資買了A股,這些投資人就會積極參與,也不太現實。”在他看來,國內投資機構仍在等待基本面和政策進一步明朗,這仍需要一段時間。
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此前對記者表示,近期A股市場情緒在邊際上有所回落。部分投資者正在觀察今年經濟復蘇的力度與速度,并等待“兩會”期間的政策信號,因而選擇在短期內獲利了結。此外,渠道調研顯示部分公募基金在春節后面臨一定的贖回壓力。部分通過北向交易的海外基金也會減倉A股,等待市場機會。
不過,在瑞銀看來,市場回調即可布局良機。基本面方面,瑞銀證券宏觀團隊預計GDP增速或將在二季度出現明顯反彈。流動性方面,公募基金新發規模滯后于股市表現約三個月,因此場外資金有望在2月開始更大規模入市。同時,境內私募基金也或將提高其股票倉位追逐上漲趨勢。隨著未來更多經濟反彈現象出現,還會有一部分長線外資凈流入A股市場,今年北向資金凈流入量有望達3000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