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9日電 (記者 劉亮)由長江商學院與iCANX國際科學家聯合會聯合舉辦的“ISTIME擁抱2035”科技×商業新年峰會日前在京舉行。與會人士在峰會上分析并展望科創產業發展前景。
長江商學院院長李海濤強調,科技已成為大國未來發展的重要著力點。面向未來,以AI為核心的科技將開啟新一輪工業革命,將有力帶動全球經濟發展。他認為,盡管中國在高端領域如芯片制造等方面仍面臨挑戰,但憑借完善的工業體系、AI驅動的產業互聯網及科技金融的支持,科技產業正突破挑戰,展現強大動力和潛力。
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王田苗指出,技術擴散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很關鍵,而人工智能、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等未來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重塑全球市場格局。從市場前景來看,機器人市場規模增長迅猛,人形機器人更是潛力巨大,未來具身智能產業生態將涵蓋設計、制造、供應鏈、數據模型等多領域。
技術發展與現實發展需求密切相關,孕育著巨大潛力。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以其所在研究領域為例指出,在中國提出“雙碳”目標的背景下,摩擦納米發電機技術在微納能源與傳感和海洋藍色能源等領域擁有巨大實踐空間,為實現能源結構優化和減少碳排放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目前,摩擦納米發電機在輸電線路監測、醫療設備、智能產品、環境監測等諸多場景應用中成效斐然,有望助力中國和全球實現能源轉型。
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創新環境的營造。王田苗表示,在科技創投生態建設方面,創新需要國家實驗室與產教融合協同推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創業面臨成果轉化周期、利益分配等難題,亟待“科學家的合伙人”深度參與;創投則需戰略耐心資本、政策引導與合理退出機制支持。
長江商學院戰略學教授滕斌圣分析指出,全球商業生態正在發生變化,其特征包括技術與市場變革加速、企業協作增強、競爭更具韌性等。在此轉變下,企業發展更需具備持續創新、快速響應、生態協同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