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展會經濟要從短期“流量”邁向長期“留量”
8月8日至12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舉行,全球200余家頂尖機器人企業攜最新科技成果同臺競技;8月27日至31日,第十五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將在吉林長春舉辦,重點呈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煥新樣本”與新質生產力的“硬核成果”;8月28日至31日,第七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將在寧夏銀川精彩亮相,著力拓展人工智能、數字游戲等新興產業合作空間……
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引擎,展會經濟日益成為各地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的戰略選擇。這背后,是各地對展會經濟“乘數效應”的深刻洞察與積極運用。
首先,展會構建了高效的商業對接平臺。通過集中展示行業最新產品和技術,企業間的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展會已從最初的產品陳列升級為沉浸式體驗場景——觀眾可通過VR設備深入了解工業機器人的運作邏輯,借助數字孿生技術直觀感受智能生產線的協同效率,這種交互方式極大增強了商業轉化效果。
正因如此,短短幾天的展會往往能帶來顯著的成效。以5月9日開幕的第21屆中國鄭州工業裝備博覽會為例,開展首日便吸引45620人次專業觀眾到場,達成360家企業的意向合作。
其次,展會具有不可替代的產業引領作用。從前沿科技趨勢的集中亮相到行業發展方向的精準預判,展會為企業提供了把握產業脈搏的關鍵窗口。如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仿生機器人的柔性運動技術、協作機器人的自主決策系統等突破性成果集中展示,不僅讓參展企業清晰捕捉技術迭代方向,更推動了產學研的即時聯動。
再次,展會全方位拉動城市經濟發展。展會直接激活交通、住宿、餐飲、零售等關聯產業,形成消費熱潮。同時,展會作為城市名片,持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成為吸引投資和人才的“強磁場”。以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南寧為例,依托展會帶來的開放機遇,南寧吸引了諸多東盟企業入駐,投資覆蓋物流、貿易、智能制造等領域,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持久動力。這種“展會搭臺、經濟唱戲、城市受益”的良性循環,正是展會經濟價值的生動寫照。
不過,當前部分城市仍面臨“展會落幕、熱度消退”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未能建立有效的價值轉化機制,難以實現從“流量”到“留量”的質變。
在筆者看來,要實現從“流量”到“留量”的跨越,需從產業維度、服務維度和生態維度方面破題。
產業維度方面,要推動“展會熱點”與“產業基點”深度融合。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的成功經驗表明,當展會主題與城市主導產業高度契合時,不僅能提升參展質量,更能促進產業集聚。服務維度方面,要構建“硬設施+軟環境”的雙支撐體系。一方面要完善場館、交通等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要優化政務服務、知識產權保護等制度環境。生態維度方面,要打造“短期集聚—長期轉化”的良性循環,通過建立企業需求數據庫、打造產學研合作平臺、組建產業聯盟等方式,將展會資源持續轉化為產業發展動能。
展會經濟的魅力不僅體現在展會期間的熱鬧與交易,更重要的是長期賦能城市發展。當展會熱點真正扎根于產業土壤,當短期集聚有效轉化為長期動能,展會經濟將釋放出更持久、更強勁的能量,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