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露天煤礦,數臺無人駕駛礦用寬體車在煤海中穿梭,井然有序地進行土巖運輸工作,采、運、排全流程實現了無人運輸作業;走進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產線,上下料自動工作站完成碼垛,激光導引式AGV轉運機器人忙碌地來回穿梭……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日前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表示,到2027年,推動五個以上專業大模型在電網、發電、煤炭、油氣等行業深度應用,挖掘十個以上可復制、易推廣、有競爭力的重點示范項目,探索百個典型應用場景賦能路徑。
當前,我國能源領域已形成了場景覆蓋廣泛的人工智能發展格局。圍繞資源勘探、生產運維、安全監測等環節,能源央企已經研發應用了電力、油氣、煤炭等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專業大模型。
例如,在電力行業,國家能源集團建成的千億級發電行業大模型“擎源”,構建了覆蓋安全環保、電力交易、產調中樞、設備檢修全鏈條的智能決策體系,涵蓋15個業務領域、75個應用場景,實現了電力全場景智慧化升級、模型自主優化能力升級和電系統智能化升級;在油氣行業,中國石油建成的3000億參數昆侖大模型,從勘探開發、煉油化工到裝備制造,應用場景賦能油氣全產業鏈。其中,在油氣勘探開發領域,昆侖大模型構建智能化全波形反演應用場景,提高了地震波波動方程求解效率,實現了正反演全流程10倍以上的效率提升。
能源行業人工智能業務的發展,離不開制度創新與生態培育。《實施意見》明確,鼓勵企業牽頭聯合科研機構、高校、社會服務機構等單位,建設以技術創新融合應用為目標的跨領域、跨學科的“人工智能+”能源創新聯盟,深化產學研用合作,構建開放協同、共創共享的能源智能化創新生態體系。
國家能源局科技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探索建設行業級人工智能應用測試平臺,有效協同企業自主研發的大模型,解決大模型“重復造輪子”問題,避免先進算力和能源資源被過度消耗。遴選一批可復制、易推廣的標桿場景與案例,鼓勵體制機制與商業模式創新,推動能源領域人工智能科技項目實施與成果轉化。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李鎮此前在“AI煥新 產業共贏”企業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論壇上表示,國資央企要圍繞服務國家戰略,緊盯前沿發展態勢,發揮資源和場景優勢,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實現技術緊追與應用領航雙向發力,協同各方力量,共推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
業內人士表示,《實施意見》拓展人工智能與能源領域深度融合,提升能源領域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技術水平,推進智能算力與電力協同發展,健全能源智能化發展的創新體系,可以提升能源系統安全可靠與靈活高效運行能力,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為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下一步,隨著政策持續加碼,能源行業要做好統籌謀劃,在具體項目中突出重點、發揮優勢,取長補短,協同推進,推動應用場景不斷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