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近日發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房地產用地供應7.6萬公頃,同比下降7.7%。這顯示樓市下調對土地供應的影響逐漸顯現。
因近年房價漲多跌少,作為影響房源供應的主要因素,房地產用地供應一直為外界關注。一旦土地供應減少,憂慮未來房源供應減少的觀點就會增多。雖然相比去年略有下降,但結合近幾年的同期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房地產用地的實際供應量并不算少。
2013年上半年房地產用地供應8.24萬公頃,2012年這一數據是5.97萬公頃,2011年同期則是7.02萬公頃。 在2011年至2014年四年間,平均每年上半年房地產供地約7.2萬公頃,2014年的7.6萬公頃已經超過了這個平均數。
今年樓市正在迎來拐點,大部分城市房價跌勢漸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環比價格下降的城市已經有55個。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對7月房價數據解讀稱,據初步測算,一、二、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均呈小幅回落,分別下降0.4%、0.5%和0.5%。一方面,房地產企業購地需求減少,另外一方面,土地供應方——地方政府也不愿在土地市場低迷之時大量低價出售土地。
來自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1480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8%,降幅比1—5月份擴大0.1個百分點。據了解,國土部公布的房地產用地涵蓋范圍更廣,除房企購置的土地外,還包括保障房用地,出讓方式除招拍掛公開出讓外,還包括劃撥和協議出讓的部分。所以它與統計局方面公布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會有所出入。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土地市場下行是今年樓市下行的必然傳遞結果,土地市場也隨著房地產業轉冷而進入了關鍵時期。他表示,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土地市場火爆現象難以延續,各線城市土地市場均有所降溫,并開始產生分化。房企因受銷售不佳,資金鏈趨緊的影響,雖對一線城市地塊仍有一定渴求,但購地逐漸趨于謹慎及理性,同時政府亦在房地產市場降溫之際放緩推地步伐,溢價率也出現同比回落。
而對于二線及三、四線城市,尤其是目前成交量低、庫存量偏高、樓市降價預期較高的城市,房企拿地意愿普遍減弱,致使流標地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