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為了“親商”而不惜放松安全、環保標準,不惜放松監管與執法,不惜損害勞工利益,那樣的投資環境必然是扭曲的、畸形的,也是不可持續的
馮慧文
昆山特別重大爆炸事故發生后,媒體紛紛聚焦這個多年蟬聯全國百強縣份之首的明星城市。忽然間,原本認知無疑的“經濟優等生”,呈現出更復雜的一面,耀眼GDP背后隱藏的各種代價,漸次引起反思和追問。
不過,昆山“炸”出的問題,絕不只是昆山一地的問題。
解決中國的問題最終要靠發展,各地爭當“經濟優等生”也無可置疑。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追求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生產總值,追求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但一些地方,由于發展觀與政績觀的偏差,忘記了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為追求亮麗的經濟成績單不惜代價。這種不惜代價,最典型地體現在對“良好投資環境”的認識上。一些地方,招商引資口號毫不諱言“來投資我們的老板是親人,影響投資環境的是罪人”;“老板怎么安心怎么辦”“老板怎么開心怎么辦”“老板怎么舒心怎么辦”。
經濟的繁榮當然與投資環境密不可分,只讓老板安心與開心,真的是值得營造的“投資環境”么?無論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都表明,真正良好的、靠得住的投資環境,是嚴格、公正的法治環境,是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健康的人文環境,是廉潔高效的公共治理,是良好的公共服務,是勞資和諧。如果為了“親商”而不惜放松安全、環保標準,不惜放松監管與執法,不惜損害勞工利益,那樣的投資環境必然是扭曲的、畸形的,也是不可持續的。各種“放松”與損害,固然能引來會下蛋的母雞,能交出漂亮的GDP成績單,但被嬌慣了的母雞也會蛻變成闖禍的“烏鴉”,埋下各種隱患。
那句“影響投資環境的是罪人”該如何理解?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眼中,如果嚴格執行節能減排標準,給違規企業開出“環保罰單”,可能也算是影響投資環境;同樣,一絲不茍地執行監管制度,要求存在安全隱患的企業限期整改,可能也會被當成阻礙經濟發展的“罪人”;相反,在各個環節不講原則地討好投資者,給問題企業開綠燈,才會被認為是在創造良好投資環境。
正是在這種扭曲的投資和發展理念下,地方政府將經濟的繁榮建立在一種注定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上——為了GDP,不計自然、社會與人文代價,無限度地縮減工人的勞動福利和培訓成本,甚至為了節省開支而在必要的安全設備上缺斤短兩。因為要不擇手段地追逐GDP,在創造投資環境時失去理性、刻意迎合,最終又吸引來更多“帶病企業”。
在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潮中,如果對投資環境的認知不與時俱進,如果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的理念不牢固樹立,已經富起來的“經濟優等生”們,前景不可樂觀。例如,可轉化為工業建設用地的土地正日趨緊張,一旦土地短缺,按照目前的引資路徑,新的投資將無法進入;原有產業也難以擴大,經濟增速不可避免將遇回落;依賴廉價勞動力,社會管理成本和用工成本都迅速上升;對外商的優惠政策力度逐步減少,出口退稅減少,企業所得稅優惠減少;區位優勢也相對下降,后發地區的競爭力明顯提高,產業轉移壓力增加。
最值得警醒的是,地方政府對投資環境的扭曲認知,其實是在給地方經濟的未來綁上了一枚不知何時就會突然引爆的炸彈。例如,由于缺乏適當的安全教育、勞動保護和治療措施,塵肺病的陰影籠罩在制造業之中,許多年輕人已不愿意繼續從事此類行業;又如,因勞動強度大、勞動管理制度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勞動者心理問題,引發各種極端事件,也給社會穩定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如果仍然保持舊有的發展模式,以追求經濟利益為城市發展的唯一衡量標準,以低端制造業為經濟發展引擎,勢必給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危害。
不僅如此,由于一些“經濟優等生”常被其他地區當作榜樣,在經濟后發地區向他們“取經”的過程中,一些不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對投資環境的畸形認知,恐怕也會被照搬,這無疑是非常危險的。
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中央提出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此次昆山事故的教訓,各地都應反思和銘記,尤其那些曾經靠不可持續的路徑模式贏得發展先機的地方,更應壯士斷腕,拋棄畸形發展理念,堅決“拉直”扭曲的“投資環境觀”,在轉方式、調結構上帶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