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數據顯示,CPI同比上漲1.6%,重回“1”時代,為今年以來最低點。對此,有人擔心通縮來臨。對此統計專家如何解讀?
9月份CPI緣何創新低
“9月份CPI同比上漲1.6%,一些人據此認為中國經濟出現了通縮。事實上,9月份CPI的變動主要受基數影響,從環比看,CPI仍呈溫和上漲之勢。”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司長程學斌指出。
“從同比數據看,CPI同比漲幅比上月回落了0.4個百分點,一方面,由于去年同月環比上漲較多,抬高了今年的對比基數;另一方面,9月新漲價因素雖有所增加,但僅為1.3個百分點,低于近五年的平均水平。”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解讀數據時指出。
程學斌認為,觀察CPI價格變動情況,不僅要看同比,更要看環比走勢。從環比看,受節日和季節性因素影響,9月份的價格水平比8月份上漲了0.5%,是今年以來的次高點(1月份受雙節因素影響環比上漲了1.0%)。
通縮的證據不足
“通縮一般是指市場的貨幣流通量減少,導致物價的持續下降。”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但是,今年以來,國家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流通量保持一個比較穩健的增長速度。”
從環比數據看,9月份食品價格上漲0.8%,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0.28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由上月下降0.1%轉為上漲0.3%,影響CPI上漲0.17個百分點。
程學斌認為,從歷史情況看,四季度氣溫走低,城鄉居民日常消費也會有所變化,因此食品價格可能會有一些波動。特別是今年部分地區將陸續出臺一些公共服務和資源類產品價格改革方案,給物價帶來了上漲壓力。綜合各方面情況看,未來三個月物價同比漲幅擴大的可能性較大,1.6%的CPI同比漲幅很可能是年內低點。
“所以,從這幾個方面的情況來看,我們認為,通縮的證據不足。”盛來運指出。
PPI的下降更令人擔憂
業內人士指出,相對于C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的下降更令人擔憂。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9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1.8%,環比下降0.4%;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1.9%,環比下降0.4%。從大類看,生產資料尤其是其中的采掘類是主要拖累。9月份,采掘類價格同比和環比降幅分別達到6.7%和1.7%,生產資料價格的持續下降反映實體經濟整體需求仍相當疲弱。從發布的分行業出廠價格環比數據看,在30個主要工業行業中,7個行業產品價格上漲,5個行業持平,18個行業下降。
“本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環比和同比降幅有所擴大,主要原因是原油、成品油、鋼材價格降幅加大。同時,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行對工業品價格形成的壓力也有所加大。”余秋梅分析指出。(本報記者 張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