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中拔得油畫頭籌的《橋上的風景》,塑造了林風眠、吳大羽和林文錚等作為中國現代主義藝術先驅的形象,但頗具意味的是該作恰恰是以精湛的寫實技藝而榮獲大獎,這或許揭示了寫實油畫移植中國重獲新生的歷史寓意。
寫實油畫在歐美日趨式微之時卻于中國再生復活,一直是當代藝術批評家與藝術史學者探討和爭議的話題。7月25日,以“沃土中原”為主題的吾土吾 民油畫系列邀請展在歷經了西北、東北、江南、華南和西南片區展覽之后,終于在中原之京、津、晉、冀、魯、豫收官,這或許能夠讓我們從歷史文脈的梳理中尋求 寫實油畫在中國活化的解答。如果說厚重感是中原油畫的基本文化特征,那么,這種厚重感首先來自于此種藝術能夠敏銳地述說歷史與表達現實。在中國,沒有哪個 地區會像中原這樣有著強烈的國家藝術意識,中原油畫凸顯出的剛健與質樸,其實更是一種民族擔當意識的外化。因而,通過寫實油畫表達現實主義美學思想,也只 有在中原才能獲取得天獨厚的條件。或者說,寫實油畫是中原文化的選擇,是中原油畫最基本的藝術風貌。
這種文化觀念無疑也決定了當代中國文化腹地的油畫藝術審美取向,甚至于在當代藝術襲來之時仍然處于立定的姿態。創立于2003年的中國寫實畫 派,就是這種文化觀念作用的結果,純正嚴謹的思維在此成為中國寫實油畫“尋源問道”的藝術理念。幾乎集結了當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寫實畫家,在這面旗幟下不 懈地探索中國文化現實中的寫實精神,攻克中國油畫造型與色彩的難題。11月7日,中國寫實畫派十年展以回顧的方式展現了靳尚誼、陳逸飛、艾軒、楊飛云、王 沂東、郭潤文和冷軍等中國當代31位成就卓著的寫實畫家450幅作品,從他們的創作可以窺見中國當代寫實油畫并不相同的藝術追求與斑斕多彩的風格面貌,尤 其是他們在古典主義中尋求的高貴與典雅,也幾乎折射了當代中國社會普遍尊崇的一種審美趣味。
當然,油畫在中國的發展并不惟寫實的單一面目。譬如,第五屆廣東當代油畫藝術展就以“敘事性圖像”為主題,強調油畫藝術并不在語言、而在敘事性 圖像對于當下現實社會的介入。再譬如,第二屆中國油畫雙年展就以“在場”為主題,并通過“歷史之場”、“生活之場”和“突圍之場”來呈現油畫家怎樣以藝術 的方式“在場”,展覽的突出特色并不在于展覽一件完整的作品,而在于展示創作過程的各類草稿,以此呈現藝術在場的心路。還譬如,在山東舉行的中國油畫風景 作品展再次以“可見之詩”為主題,強調觀看的風景與表現的風景之間構成的某種“詩性”特征。但即使是這些著眼于當代性或觀念化的油畫展,仍不難從統計學的 角度得出一種概率,也即寫實油畫仍然是中國油畫的主角,而且這種寫實并不局限在對于歐美哪個時段油畫的研習模仿上,而是從歐美藝術史的寬廣視野尋求當代中 國文化的創造。
消費社會的民生形象
年內播及面最廣的展覽當屬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相較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美術作品里呈現的新中國改天換地的勞動人民形象、新時期改革開 放的人文風貌,新世紀美術作品里描繪的中國人文形象則更多地轉向了以消費性為特征的后現代社會人文圖景,許多作品試圖觸碰新中國成立以來較少涉及的消費性 社會給予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這種社會變遷之于人的精神心理的反應。這種對于當代中國生活的描寫,也最集中地呈現在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的眾多作品里,甚至 于成為本屆全國美展的顯著特征。這一方面體現了中國社會在一些發達的中心城市進入后現代社會之后,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觀念的深刻改變,許多作品成為此種 生活樣態敏感而細微的心靈鏡像;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當下美術創作試圖從某種類型化題材或概念化主題的闡釋中掙脫出來,在捕捉那些真切自然的生活表情中擴大表 現半徑、挖掘某種陌生化的新鮮美感,從那些看似無意識情緒的釋放里觸摸某種真實的存在,在那些看似庸常與瑣屑的生活現場中揭示某種人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