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語言上,中國畫、漆畫、綜合材料繪畫與雕塑不斷通過新媒材的嘗試來擴展其本體審美屬性,和油畫、水彩、版畫等相對收縮畫種外延、凸顯油 彩、水彩與刀刻的繪畫性品質,或許也共同構成了本屆全國美展兩種十分突出的學術推進范式。在中國畫、漆畫、綜合材料繪畫和雕塑等門類中,我們往往把中國 畫、漆畫、綜合材料繪畫和雕塑能夠囊括多少非本體的媒材運用、增強多少非本體的藝術表現力作為其學術突破的評判標志,而在油畫、水彩和版畫等領域,則常常 偏重對于其本體藝術特征的深入發掘與展現。譬如,在電子圖像大眾化時代,油畫的精英立場恰恰體現在不同于圖像的繪畫性的創造上,凸顯油畫在空間、造型和色 彩等方面的傳統精神與人性表現魅力,使之更具有不可被替代的油畫味道,已成為這種移植而來的藝術推進本土化與現代性的重要文化支撐。而脫胎于民族藝術的漆 畫,在現代性成型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品格獨立性考量,恰恰在于能否最大限度地擴展傳統大漆媒介的“韌性”以融會更多的媒材、增添建立在此種媒材基礎上的審美 表現性。譬如,在電子圖像大眾化時代,油畫的精英立場恰恰體現在不同于圖像的繪畫性的創造上,凸顯油畫在空間、造型和色彩等方面的傳統精神與人性表現魅 力,使之更具有不可被替代的油畫味道,已成為這種移植而來的藝術推進本土化與現代性的重要文化支撐。而脫胎于民族藝術的漆畫,在現代性成型的過程中所面臨 的品格獨立性考量,恰恰在于能否最大限度地擴展傳統大漆媒介的“韌性”以融會更多的媒材、增添建立在此種媒材基礎上的審美表現性。
當然,不斷拓展外延的雕塑已消解了與多媒體、現成品裝置的邊界,人們在欣喜地看到雕塑此種“當代性”跨越的同時,也對雕塑逐漸褪色的“崇高感” 而擔憂。壁畫界提出“架上壁畫”的概念,既出于對學院壁畫教育與研究仍在持續推進的現實考量,也出于對這種學院壁畫教育不能在現實中廣泛應用的一種無奈。 這是個學術問題,但更多的可能還是社會問題。新增設的實驗藝術展,是對十年來以裝置、影像和觀念為代表的中國新媒體藝術的概略回顧。展覽開啟了全國美展對 新的藝術語類的容納,并為架上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思維方式與審美角度。
年內不能遺漏的美術事件,還有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的成立和長春世界雕塑大會的舉辦。作為一種傳統意義上的公共藝術,城市雕塑可以說是讓美術走進 百姓生活的最佳方式。而第二屆全國青年水彩畫展和青島國際水彩畫雙年展的策劃舉辦,則使這種簡易大眾的繪畫媒介開始獲得了一種學術提升。美術館業通過一年 調研論證,終于制定出可行性的美術館藏品普查數據庫與操作程序,真正啟動了這一規??涨暗臑槊佬g公共服務夯實基礎的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工程。第十二屆全國 美展獲得藝術設計金獎的作品是《為西部農民生土窯洞改造設計》,可見,美的生活已成為今天美術給予我們的一種生活路標。